三、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制约着人事制度改革
退休前一个月的工资作为计发退休费的办法,严重影响人事制度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守现有工资,步步提高,只能增,不能减,反映在岗位上就是只能上不能下。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经过几次改革,已取得不少的进步,2006年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在3年多的实施过程中,职工岗位工资变动的也只有因职称或职务晋升而增加,几乎没有因职务变动而减少工资的。某事业单位有一位专业技术人员因错误问题,单位对其作降低职称聘任处理,准备减少其岗位工资,本人认为处理过重,多次找单位领导、上级部门反映,上级部门则从"和谐稳定的高度",建议单位对其工资不作减少处理。目前的工资制度对单位职工来说,只有增加工资而没有减少工资的,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一次的工资减少,将影响今后的工资直至影响到退休待遇。
2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守"铁饭碗",不愿离开事业单位半步,只能进不能出。目前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单位和人个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金,而企业单位和职工缴纳养老保险金。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都可缴纳养老保险金,甚至农村居民也都缴纳养保险金。除机关事业单位之外,全国人民都可以根据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计算退休养老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则按退休前的基本工资计算退休金,一但失去"铁饭碗"。由"单住人"变成"社会人",这些人的退休金如何计算?退休待遇怎样得到保障?顾虑重重的"单位人"自进入事业单位后就靠稳单位这座大山,死守这个"铁饭碗"。其实有一部分人员不太适应事业单位的岗位需求,到企业或自谋职业更能发挥其特长优势,但有以上顾虑的人也只能呆在事业单位。
四、全面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1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 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账管理。单位缴费全部进入社会统筹基金,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单位和个人是以职工个人上年度收入而不是以职工个人档案工资为基数缴纳缴费养老保险金,事业单位参保人员在事业单位、企业之间流动,以及事业单位参保人员转为灵活就业人员,可根据国家政策转移社会保险关系。计发退休金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方案,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由于基础养老金与本人指数化缴费工资挂钩,个人在职工资收入越高,缴纳养老保险金越多,退休时养老金则越多,反之退休时养老金则少。
3 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聘用制改革以及绩效工资的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变原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不以个人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为基数计算退休金,而是与职工整个职业时期的收入有关,因此职工不只是追求职业生涯的最后终点,假如职工退休前岗位下降,工资收入低,只要职工在此之前的岗位高,收入高,职工的退休金也不会少。相反,即使职工退休前岗位高,而在此之前的岗位低,工资收入少,同样退休金也不会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及聘用制改革,必然有职工岗位变动,有上有下。在第一轮的聘用时职工可能下来了,但经过职工努力,在下一轮的竞聘中职工就有可能到更高岗位。岗位低,但工资收入并不一定低,实行绩效工资,只要在岗位上作出贡献,取得好的业绩,收入不少,退休待遇也不低。岗位变动不一定影响职工收入,自然也不一定会影响职工退休金。这个问题解决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上能下的机制就能得以实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聘用制度以及绩效工资改革就能顺利实施。
4 实行养老保险制度,能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进人员合理流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进能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他们若离开现在的单位到企业工作或自谋职业。不必重新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也不需要从头开始缴纳养老保险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向企业或走向社会就变动顺畅了。同时,由于事业单位实行养老保险制度,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水平与城镇企业中的同类人员基本相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到企业工作后,退休待遇的心理预期下降而心存后顾之忧自然消失,这也有利于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富余人员的分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也得以实现。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