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巨额“空帐”需高度重视
据估算,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大约为1.3万亿;2004年该数字为7400亿。这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昨日在中国和拉美养老金制度国际研讨会上透露的。(7月14日《新京报》)
养老金事关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对于养老金“空账”问题理应高度重视。
1.3万亿“空账”,是个很大的漏洞。就在6年前,“空账”规模是7400亿元。按照这个速度下去,中国养老金的漏洞还会越来越大,难以填充。虽然,有关人士已经放话,中国养老金“空账”不是问题,因为由国家兜底。国家信用,当然让民众放心,但国家埋单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一方面,养老金“空账”逐年攀升,说明了这一制度存在着问题和漏洞。既然如此,打补丁修漏洞进行制度更新才是关键;另一方面,“国家兜底”意味着公共财政担保,公共财政源于纳税人贡献,归根结底还是由纳税人承担。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的压力增大,如果养老金“空账”的漏洞任由其扩大而无所作为,必然波及所有人的利益。
因此,中国养老金的“空账”,不单单是一个老年养老的民生问题,更是政治经济命题。
中国养老金制度,借鉴的是拉美的智利模式。不过,智利实行的是个人账户制度,并对基金实行资本化运作模式,养老金投资收益率高达12%。中国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包括社会统筹和个人缴纳两部分账户,前者由单位缴纳职工工资总额的20%,后者由个人负担工资的8%。表面看去,这种模式比智利的还要亲民,但是由于统账两张皮,个人缴纳部分要支付当期养老金,入不敷出,形成规模巨大的“空账”。
此外,由于中国经济增速过快,拉动工资增收,加之过去9年CPI平均为2.2%,但养老金的收益只有2%。这就意味着,养老金的收益跑不过CPI,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个人账户失效。此外,现有制度还存在着统筹层次低下,覆盖面还不宽,基金管理非常分散、多数地区的个人账户有名无实等问题。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