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律尚不完善以房养老离中国老人有多远?
将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评估后获得一笔款项,由金融机构按月发放给抵押人用于养老直到其身故,被抵押房产处置后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增值部分还有望归抵押权人所有。这样一种和传统按揭方式相反的“倒按揭”养老模式,几年前在国内短暂露脸后归于沉寂,近期却又掀起了舆论热议。
讨论起始于今年9月29日,全国政协举办的“大力发展我国养老事业”提案办理会上,“以房养老”的提案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焦点。近期,中信银行又打破金融产品上的坚冰,在业界率先推出养老按揭业务,将“以房养老”在实操方面推进了一步。
且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截至目前,中国有60岁以上老人1.78亿,占总人口的13.3%。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3171万人,大中城市空巢家庭高达70%。近年来,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中国已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不少专家认为,当前除了社保、商业保险和企业年金等养老保障体系外,将老年人的资产通过配置变成养老资源,不失为一个新途径,这意味着以房养老在中国有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但同时,由于中国特殊的一些国情,譬如房屋产权70年、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养老观念仍需不断更新等多个影响因素,也使得以房养老在中国推行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以房养老,到底离中国的老人有多远呢?
养老按揭准入门槛颇高
“以房养老”的概念早在几年前就传入了中国,2008年初,仍在筹建中的幸福人寿当时就提出未来主营业务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即“倒按揭”),然而其后受制于保险公司不能直接投资不动产等法律条款限制,相关的产品至今未见面市。
不过这种“坚冰”局面近期被中信银行率先打破。中信银行近日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首张中老年客户专属借记卡———“信福年华”卡,同时还推出了养老按揭等业务。
据了解,中信的“养老按揭”业务是指老年人本人或法定赡养人以房产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养老,银行核定贷款额度后按月将贷款资金划入指定账户(信福年华卡),借款人只需按月偿还利息或部分本金,贷款到期后再一次性偿还剩余本金。
然而,中信银行的这款业务并非所有有房产的老人都能申请。
具体说来,中信银行要求养老人本人须年满55岁,贷款金额最高不超过所抵押房产评估价值的60%,并且银行每月实际支付养老金额不超过2万元。利率方面最低按基准利率执行,根据客户资质情况或还会略有上浮。此外,最关键的一点是,银行要求申请人最好有两套或以上住房,且抵押给银行的房产不能是其唯一的自住房;如果老人只有一套房子,那么其赡养人就必须要有自有住房,且老人和其法定赡养人将成为养老按揭的共同借款人。
在还款方式上,该模式有按月偿还利息或约定部分本金两种方式,贷款到期后一次性偿还剩余本金。如到期后不能偿还本金,将以所抵押房产处置后资金偿还银行贷款。譬如一套房子评估后银行按月能够给抵押人发放5000元,但约定偿还1000元,那实际上抵押人拿到手的实际金额将只是4000元。
“谨慎小心”只为控制风险
从上述条件来看,中信银行的这款“以房养老”产品可谓非常小心翼翼。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