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盛产铁观音,上世纪90年代初,茶叶越丰收,价格就越低,茶贱伤农的同时,也刺激着政府的神经。茶业发展困局如何扭转、茶农增收的突破口在哪?经过深入调研和思索,安溪县创新提出“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品加工专业化、质量监督标准化、市场管理规范化、服务保障社会化”的茶叶产业发展思路,鼓励产业资本进入,使茶叶从过去的粗放型生产、加工、经营,逐渐向精细耕作、集约经营、品牌经营转型。如今,昔日福建省最大的“国贫县”一举摘“帽”,早已成为赫赫有名的全国百强县,“安溪铁观音”蜚声国内外。
在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地西坪镇,盖竹村德峰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辉荣,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茶叶合作社的发展历程,言语中无不透出创业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合作社是2009年由德峰茶厂发起成立的,社员从最初的几户,发展到现在的42户262人,茶园面积357亩。合作社对茶园实行老茶园改造和统一管理,茶叶品质不断提档升级,价格比周边老茶园高出百倍,最高的毛茶1斤可以卖到1500元,企业与茶农互利双赢。
记者了解到,类似这样的合作社,在泉州经工商登记的已有1200多家,社员达到8.6万人,带动农户23万户,联结基地面积60多万亩,为农户销售农产品近14.6亿元。
安溪茶业浓缩和代表着泉州农业强势崛起的精华。如今的泉州农业,主导产业丰富、产业素质较高、区域布局合理,已初步形成粮食、水产、畜牧、林业、水果、茶叶、竹笋、食用菌、花卉和蔬菜等10大主导产业,成为区域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泉州农业在每一步发展的关键期,无不得到财政资金的强力支撑。2006年泉州在全国率先推出渔工责任保险、渔船保险、水稻种植保险、能繁母猪保险、森林火灾保险、农村住房保险等6个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明确由财政出资予以支持。在财政项目资金的强力扶持下,泉州还建立起防汛抗旱应急反应、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灾害性天气监测、海洋渔业安全信息管理等四大体系和防洪减灾社会化服务公共平台,为泉州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农业与资本的联姻,是泉州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招活棋。商机无限的泉州特色农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竞相涌入,一批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如鱼得水。而产业资本又反过来引领着特色农业向高优、生态、安全发展,泉州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耕种,而是现代技术支撑下的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工业生产”。
在泉州农业发展较快的近4年间,内提品质、外扩资本,令人对农业的实力和前景“刮目相看”: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5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32家,3家已经上市,5家即将上市;1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荣获“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368家龙头企业获得“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培育中国驰名商标8枚、省著名商标40枚;海洋捕捞总功率达42.2万千瓦,捕捞产量67.15万吨,海水养殖产量30.35万吨……
不仅自身现代农业筋强骨壮,泉州与台湾农业合作交流,也搭上海西经济发展的顺风船,向纵深发展,果实累累:安溪海西茶叶加工合作基地、海峡两岸(德化)油茶文化旅游产业园和南安海峡两岸(溪南)台湾甲鱼良种繁育场等3个项目现已完成,去年设立的以现代渔业为特色的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福建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
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泉州将重点发展休闲农(茶、果)庄型、农业产业文化展示型(雕艺城、茶博院)、民俗文化型、健身养生度假型休闲农业,通过多元化发展,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综合体等休闲农业产业集聚中心区。一幅美丽的休闲农业之都的蓝图绘就!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