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养老保险与“摸石头”改革
早报评论员沈彬
1995年,在村干部、乡镇干部的动员之下,浙江台州椒江农民黄大伯为老伴和儿子买了农村养老保险,每人一次性缴费200元。按当时的计算表,17年后,他的妻子60岁,以后每个月可领取12至14元。最近,他妻子年满60岁,但社保部门却称,由于利率的降低,现在“养老金”每个月只能领2元!
2元钱养老保险,这被网友称为“最坑爹保险”。这种“养老保险”是怎么形成的呢?17年前的那个保险,是由国家民政部门推出的“老农保”(相对于2009年的“新农保”),实际上是农民储蓄积累式的养老保险,财政不出一分钱。当时农村养老保险还是空白,政府部门也在探索;而据台州当地相关部门称,“老农保”只推行了两年,上面觉得设计不科学,就停办了。黄大伯就是一次不成功改革的试验品。
2009年国务院启动“新农保”时,新华网曾将此前不少地方的试点,称为“毛毛雨”式老农保。比如当时黑龙江省领取农村社会养老金的4万余人中,每个月只能领到几毛钱养老金的占到1/4,半数农民也只能领到五六元钱……可见,台州2元钱保险绝不是个别现象。
事实上,2009年国务院之所以启动“新农保”,也是看到各地单兵突进、“摸石头过河”的农保试点,既缺乏通盘统筹,又缺乏财政投入,光靠农民有限投入,比如黄老伯200元的保险费,根本无法启动可持续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今年“两会”上,温总理承诺今年实现城乡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相比此前国家提出的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是提前八年完成目标。至此,中国才基本完成了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构建。
改革开放,是一个逐步摆脱城乡两元机制,逐步消解国企单位社保养老模式的过程。“摸着石头过河”,在试验乃至试错中前进,这是中国改革早期的方法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社保对于农民、农民工、异地工作的小白领,乃至决策层,都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愿景;且各地的社保信息、资金、政策都是封闭的,甚至是矛盾的。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