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社保体系实行的是省级以下统筹的“划疆而治”,劳动者的社保关系在跨省、甚至省内跨地区转移、接续等方面存在着政策性壁垒。等我们老了后,到底能领多少养老金?还是个未知数。
经过黑龙江各相关部门的测算,如果按分布式数据库建设全省的劳动保障信息网,仅社保地市级数据库软硬件投入就得4亿多,每个地市的投入都在2000万元以上,而且,随之而来的运营费用、维护技术力量短缺等问题却很难有着落。而2004年,黑龙江省全口径财政收入648.3亿元,支出就达758.5亿元。
黑龙江省劳动保障信息中心主任徐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政府在社保信息化上的投入是显性的,但信息化所带来的收益却是隐性的。当然,实现信息化后,能够加强基金管理,堵塞漏洞,但这个收入和信息化的支出是两个渠道。因此,各地在‘金保工程’建设初期的积极性不高。如果财政无法提供充足的支持,‘金保工程’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这样的一笔巨资,以黑龙江省当时的形势而言,财政想全力支持也无能为力。”据徐树介绍,经过省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的研究,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同意,黑龙江省提出了符合自己情况的解决方案:“先从基本养老保险开始,建设全省大集中数据库,开发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一步集中到省级的一个数据库,省去了市级资源数据库这个层次。”
“我们充分理解部里三层数据分布的做法”,徐树说,“但从技术上看,由县市级统筹过渡到市地级统筹、由市地级统筹过渡到省级统筹,与由县市级直接过渡到省级的难度是一样的。先由县市级到市地级,然后再向省级过渡,不仅要多费二遍事,还会引起更多的混乱,要多付出很多成本。所以我们的设想是,直接上升到省级集中。因为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趋势。”
在资金压力和地市阻力下“统筹”
“老实说,这也是缺少银子想出来的最实际的办法。我们甚至设想了服务外包的形式,和企业合作开发应用软件和硬件的日常维护。我们的设想得到了省里的大力支持,但是当时承担的压力也是很大的。一是省级大集中没有成功案例,风险大;二是劳动保障系统还没有开发出相应的三层架构软件;三是自己没有机房,将数据库服务器等核心设备放在电信运营商处,数据库没有放在自己手里,安全如何保证?”徐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除了在技术上的担心外,黑龙江社保省级统筹计划更遭到了来自地方的阻力。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