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周末报记者武峰
王三虎养老
轮流地在三个孩子家住了两年,王三虎最终选择了进养老院。
因为去小儿子家时,儿媳妇的脸色和做法让他不好忍受,何况同村的刘铭海老伴也住进了养老院。
“刘铭海家挺有钱,两个姑娘在呼市都做买卖,人家都去得我怎么就去不得!”每当有人问起,他总是这样回敬。
王三虎的家在内蒙古兴和县黄土夭村,这里是全国三大石墨生产基地之一的兴和县石墨矿所在地。兴和县石墨矿是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轻工业部直属企业,70年代下放到自治区建材局管理。1999年底进行转制时,像王三虎一样的2000多名国有中型企业的职工都下岗了。
兴和县石墨矿区位于朱家营河流域。由于历史原因,选矿产生的废液、尾砂直接注入朱家营河,沿河两岸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专题研究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两家尾矿库安全隐患治理事宜,赵双连副主席指示:2009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闭库工作目标,消除尾矿库安全隐患,并力争3年内完成矿区综合治理。
于是,总体搬迁迫在眉睫,而养老问题却开始困扰着这些曾经的“国有职工”。
“按企业职工退休养老,可我们下岗了;按城镇养老又靠不上政策;按农村养老哇,我们的户口都‘被上成’城镇户口,属城里人。反正是这个事除了靠自己,没处找去。”王三虎说。
像王三虎一样,这里大多数人大多年过半百,房子在矿里,人却在外地,兴和、集宁、呼市都有。由于在城里买房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他们或和儿女住,或租房住。
68岁的王三虎,5年前老伴得病去世,两个姑娘在县城,儿子在呼市。他在三个孩子家轮流住,期限是一个月,可王三虎并不适应,当儿子惴惴地和他商量有家养老院挺不错时,他答应了。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