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重要转型期,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阶段。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利益诉求日益多样,矛盾问题日益多变,这给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变化,努力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切实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了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重要而紧迫的问题。笔者认为,做好群众工作要把握好以下五个要素。
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
群众观是指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态度、观念的综合反映,主要是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作为一个执政党树立什么样的群众观是立党执政的根本问题。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践行什么样的群众观是检验其政治上是否合格的试金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把群众当作亲人。晏婴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当代共产党人则把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作为行动指南。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情换情。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让你坐在台上。福建省原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在任期间,一心为民,鞠躬尽卒,治好了风沙。去世后,当地清明节都有“先祭谷公后祭祖宗”的习俗。河南内乡县一副清代衙门对联“吃百姓饭,穿百姓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些都给后人以启迪。现实中,极少数干部视群众为“刁民”,自己做“老爷”,他们对群众生活漠不关心,有点像“冷血”动物。对群众疾苦置若罔闻,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凡此种种,究其原因都是群众观的根子上出了问题。把群众当亲人,还要做到无论“富亲”或“穷亲”都要常回“亲戚”家看看,拉拉家常,虚寒问暖;群众来办事时,要一张笑脸,一杯浓茶,贴心护力,马上就办。
视群众利益至上。俗话讲:“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努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学习“草鞋书记”杨善洲的奉献精神。他退休后谢绝省城休养晚年的机会,带领一班人回大亮山植树造林几十年,造福一方百姓。死后,又无偿将价值2.4亿元的林场权益交给人民群众。而不能像郑洲市规划局原副局长逯某面对记者提问爆出“你准备替党说话,还是老百姓说话?”的雷人之语。视群众利益至上,就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追求,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而不能只念名利忘了民利,更不能与民争利。视群众利益至上,关键还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高兴和拥护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积极回应呼声,认真给出回声,以求赢得掌声。
尊重和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孙中山在《政治遗嘱》中坦言:“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我们一定要敬畏群众,当好群众的学生,绝不能有上智下愚的思想,因为真理往往蕴藏在民众之中。解放战争期间流传一首歌谣:“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因此,一定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拜人民为师,发挥好,引导好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群策群力,从而更好加快建设全面小康步伐,维护好社会大局稳定,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