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来养老金支付确实出现问题,要不要延长退休年龄?这个话题在今年几度发酵。最近一次是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重提此事。可以想见,官方尽管说现在支付没问题,但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支付缺口高度警觉。由此,延长退休年龄就成了可能的政策选项。
未雨绸缪早做打算不是坏事。不过这种心理测验式的议题设置方式,却是在一团乱麻中不断挑动公众的敏感神经,每一次都引起舆论反弹。我们以为,这无助于公众更为理性和客观地讨论问题,进而达成能为多数人接受的共识。
中国养老金支付未来会不会出现缺口、这个缺口会有多大、如果可能出现支付困难,按现行的缴费和支付方式,什么时候可能会出现无力支付的情况?这些问题有没有答案,公众一无所知,相关的制度设计者是否有论证,也未见官方明示。如果这还是一笔糊涂账,现在就来谈延长退休年龄,公众能看到的就只有一点:政府想从老百姓这里多拿钱。没有人会真正冷静地思考议题的合理性。
我们以为,大前提是把账算清楚,然后再来看,如果真有缺口,这个缺口怎么补,是不是一定要延长退休年龄,从什么时候延长,延长几年合适,恐怕都是需要详细论证的。我们不知道现在说的63岁、65岁都是什么概念,也许是内部测算的数据?如果真的做了测算,为什么不能让公众也看看这笔账算得对不对?
就算这笔账算的是对的,推论的结果也未必就是延长退休年龄。根据有关专家的说法,中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的缴费率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比较高的,但是从替代率(退休金和退休前工资的比率)来看,又是比较低的。高费率下拿了相对低的退休金,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要不要先弄弄清楚?先不说别的,就看3万亿的养老金放在银行里,按照现行利率水平,只要通胀率高过3%就可能缩水。这种情况下,假设把退休年龄推迟到63岁,多缴3年费,晚拿3年钱,里外里就是6年,缴纳更多的养老金,怎么能保证百姓的养老钱不缩水呢?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