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昆明市多数民办养老机构都是租地办园,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而且受制于养老机构是公共福利事业的性质,民办养老机构的薄利现实,让部分民办养老机构缺乏更多的资金来改善硬件,也无法聘请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加难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综合考虑以上制约因素,昆明市、五华区、宜良县等各级老龄委均表示,要更好地推动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充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把老龄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切实完善老龄组织机构网络建设,加强老龄干部队伍的建设,配备与老龄工作相适应的工作人员;组建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人员稳的基层老龄工作队伍,确保老龄工作有人抓、抓得实。
同时,切实加强老龄工作的宣传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加大并确保老龄事业的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大力开发和引进社会资源参与;加大对养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聘用,保障老龄事业的良性发展;逐步实现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短评
老有所养
这是一篇尖锐的问题观察。开篇明义,观点直击要害:在全市老年人口超过84万的老龄化压力之下,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组织养老,都面临着经济制约的瓶颈,可以说,昆明的养老事业还将继续在一条曲折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诚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明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突出。老龄化,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绕不开的问题。关注老龄化,首先要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应对现实要求,统筹解决老龄问题,从而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提高老人生活质量,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孟子早就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礼运》篇更明确地提出了“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伟大理想。在一个福利社会中,养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应体现出最基本的公平属性,而公立养老院作为政府提供的养老资源,更应该向那些“老无所依”的低收入老龄者倾斜。
迫切要解决的是构建新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落实好“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基础上,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大胆创新多层次、多主体养老模式,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构筑新型的、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体系,使老年人有较好的服务保障。
完善养老服务还需要制度合力。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投入与指导,并加强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监管,用制度帮扶的力量激活民间资本对养老机构的投资热情,为民办养老机构健康发展注入制度活力。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