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只要一提到养老保险,无论是什么阶层什么身份,似乎人人都有话要说,人们之所以对养老保险存有这么多怨念,归结起来主要是由四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首先是人们对养老保险的作用认识不清。所谓爱之深恨之切,目前人们对养老保险的态度便是如此。网上盛传这样的故事,一个平均月薪4000的职工,如果连续交10年,经过各种折算,退休后只能领到770元的养老金。这个数目显然很难保证过一个有质量的生活,所以有些人就产生了这样的质疑:养老保险根本养不了老,就是一场骗局!
针对这种质疑,王福重认为,这其实是根源于人们对养老保险的作用认识不清,对它期待过高,“其实国家设养老保险的目的本来就不是让你靠它过上好日子的,说难听点,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保证你能苟延残喘,而不是享受生活,要想过出去旅游等享受的生活,最终还是得靠自己。”
因此他认为,要想真正有个好的晚年得先改变观念,要把个人储蓄、商业保险、子女养老等多种方式齐头并进,而不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养老保险身上。
第二是制度本身不统一。文革后在中国养老制度顶层设计重新完善的时候,其他国家的已经进行了很多年的探索,有现成的成功模式可以复制,也有不足和教训可以吸取,于是中国就把当时比较兴盛的欧美国家的社会统筹、现收现付模式和智利、新加坡的个人账户模式糅合在一起,当时认为能把两种养老制度各引入一半,两种优势就都有了,这个设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个先进设计。”
但事实是否如此呢?王福重认为恰恰就是顶层设计上出了问题,“中国的养老保险,表面上是现收现付制,落实中实际是在实行积累制。所以,它既缺少现收现付制度的责任感,也缺少积累制的公平性,结果最后弄成了个四不像。”
当然,选取了哪种模式在王福重看来还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本身就各有利弊。关键在落实上,“无论采用哪种制度,只要没有人是例外就行。”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