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家庭模式是到了老年还主要依靠家庭成员养老,比如家务照料、经济援助等,但一旦失去子女,家庭承担的养老功能就缺位了,所以政府就应承担相应责任。
失独老人的福利保障如何来定,这取决于各区县的财力负担。低收入、失能、失独、高龄和特殊困难老人已成为一个重点的关注人群,所以地方在实行一些服务项目应首先针对这类人群。
2社区托老办托老所鼓励用民宅
【摘录】制定社区托老所管理办法,确立社区托老所的设置标准、职责功能等制度规范,社区托老所按照民办非企业或工商登记的相关规定进行登记;社会资本可以利用居民住宅举办社区托老所。全托型社区托老所享受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日托型社区托老所、家庭护理床位按相关规定享受运营补贴。
现状:据北京市老龄办统计,北京市城乡已先后建设社区托老(残)所4397个。但由于缺乏社会力量参与,缺乏专业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目前,部分托老所闲置,多数托老所混同于社区活动站。
【解读】张文娟:北京市提出的“9064”养老模式,意味着90%的老人在社会化服务的协助下通过居家养老,6%的老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养老,4%的老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这6%的老人依托的就是社区托老所,但我们在这方面的发展相当薄弱,现在很多地方的托老所往往地方狭窄,无法开展活动,还有就是在老龄化程度高的核心城区房租很贵,运营成本非常高。
如降低门槛,社区托老所在寻找场所时会有更多选择和余地。另外,托老所的经营应和养老机构的经营一样,可引入社会组织来做,政府提供场所和便利,让社会组织进行经营,这样才能盘活社区托老所,避免浪费。
3房屋政策鼓励子女和老人一起过
【摘录】在建设、分配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或进行危旧房屋改造时,统筹考虑家庭成员照顾老年人需求,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
现状:据北京市老龄办统计,截至2012年底,北京户籍人口中,纯老年户人口48.4万。市老龄办介绍,“纯老年人家庭”是指家庭全部人口的年龄都在60岁及以上的家庭,既包括空巢、独居老人家庭,也包括少量其他老年亲属同住的老人家庭。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