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进一步增强,备付月数已经达到18.46个月,比2010年提高了0.13个月,但各省差异很大。广东的备付月数最高,达51.68个月,新疆备付月数只有2.50个月,黑龙江的备付月数仅多于新疆,为7.86个月。
然而,社保学者认为备付月数并非衡量养老保险支付压力和负担的唯一指标,备付月数低并不一定意味着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支付能力差。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褚福灵昨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备付月数是按照现有支付水平,制度结余的养老金够支付多长时间的养老金,这项指标用来表明制度的保障功能,判断标准应该是一个区间概念。“半年到一年都是合理的,也并非越多越好,黑龙江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褚福灵说。
据本报记者了解,备付月数与制度的赡养率密切相关,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备付月数同样排在全国队尾。2012年上海备付月数为8.74个月,略高于黑龙江,排在全国倒数第三,天津为9.18个月。
然而,黑龙江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该省养老保险最大问题是制度独立运行能力差,过度依赖财政补贴。2012年,黑龙江剔除财政补助的养老金收支缺口达209.28亿,排在全国最后一名。
“主要影响因素是历史包袱沉重,国家予以工业化成本的补偿严重不足。”蓝皮书分析,目前,黑龙江离退休人员比重大(高达40%,全国仅为24%),而且除了当年森工、农垦、煤炭、石油等资源大开发中老国企职工比重全国最高外,还有大量的为解决计划用工不足和保障开发人员生活问题所招用的集体工、五七工、家属工,这是黑龙江省养老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
蓝皮书还称,黑龙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职工工资水平低、企业和个人缴费能力弱、就业率低、青壮年外流严重等,也是导致黑龙江养老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
蓝皮书说,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全国在养老保险方面有3800万人“断保”,如此情势,黑龙江将雪上加霜。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