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关乎民心,系乎党运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阐发的民生思想,把进一步改善民生问题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一中全会后的记者见面会上多次谈到以养老为代表的社会保障建设,习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表明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政策一起,将成为这一届中央重要的工作重点。
2013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北京市供热企业和敬老院考察民生工作,专门谈到了养老事业,习总书记说“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一段讲话提到了“养老”的各个方面,让人们意识到养老是一个综合体系和复杂工程,需求多样化、投入多样化、要素多样化,政府的基本责任是要尽到,但是完全依靠政府也不可能完成,需要社会力量、多种方式甚至多元主体的共同建设。
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存在很多不同声音,简单归结为“养老靠谁”的问题一直是社会话题。然而,养老本身无法单一化、简单化地划定为是谁的责任。因为我国有全世界最大数量的2个多亿60岁以上老人,养老的需求是从范围上讲多方面的,从水平上看是多层次的。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为“养、依、乐、安”四个方面。对比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和要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供给端”还存在一定差距。
2014年全国平均的城镇职工基本
养老金是2000元左右,简单说就是“零花钱”,部分能解决“养”的需求,不能解决“依”、“安”、甚至“乐”的需求;我国的基本
医疗保险只能解决部分医疗费用的支出,而老年人的健康维护中,医疗费用只占一部分,大部分的费用支出在护理、康复甚至疗养上,但是目前的医疗保险主要针对住院期间医疗费用的支付,出院后的护理康复等费用支付依然还没有制度化的提供。护理、康复等服务才能解决老年人的“乐”、“安”的问题,这就需要制度化解决,可以选择的制度很多,比如建立老年人长期
护理保险,也可以通过财政和民政部门其他资金投入等方式,解决老人护理康复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从社会政策制度来看,实现习总书记所说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仅仅依靠
社会保险这种现金转移支付的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物品和服务的提供。现金支付的政策优点是政府的管理成本极低,流程较为简单,过程也非常清晰,受众享受的服务也具体,但是现金支付的政策在现代社会很难提高受众,尤其是老年人的满意度。老有所“养、依、乐、安”四个方面,仅仅依靠现金支付是不能实现的,尤其是在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不断变化的现在,老年人生活的需求多样、多层次的今天,现金支付的满意度更加会打折扣,政府必须注意现金支付之外,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才能综合满足老年人多方面多层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