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上海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正式实施。至此,以往未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小城镇医保等的老少孤残人员悉数被纳入医保,标志着覆盖1350万户籍市民和300多万外来从业人员的医保制度体系在上海形成。
求医问药,是普通百姓与衣食住行同等重要的民生大计。近年来,上海各级政府倾力编织细密周全的医疗保障网,为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医保新政:为“边缘群体”雪中送炭
浦东三林镇红旗村71岁的贫困户陈小妹,患有冠心病、糖尿病、脑梗塞等多种痼疾,每年光医药费就得花上几千元,可她连生活都得靠丈夫原单位供养。因供养单位拖欠医药费,贫病交加的老人只能靠子女补贴。去年年中,上海城镇职工老年遗属医保政策出台,享有医保的陈阿婆,头一桩事就是去医院做了心脏手术,十几万元医疗费,医保按规定支付了大部分费用。老人说:“以前有病也忍着拖着不敢治,现在我也看得起病了,是新政策帮我保住了性命!”
从职工到居民、从城市到郊区、从本地人到农民工……上海医保改革历经7年实践,早已把城镇从业人员、近200万沪郊农民、330万外来务工者的就医需求“网”在其中,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仍有部分“边缘人员”像陈小妹一样游离在医保制度外。从2006年起,上海把目标转向高龄老人、少儿学生、重残人员、老年遗属等特殊的“边缘群体”,先后将他们纳入保障范围。今年1月,最新出台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将上述特殊群体的政策进行了归并整合,进一步提高了保障的公平性。
过去几年中,上海医保部门还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拾遗补缺”的医保减负帮困政策——市民社区医疗互助帮困计划,覆盖了支内、支边、支疆、知青等退休回沪定居人员及其原外省市籍配偶;2005年使4.5万名退职回乡老职工的住院医疗纳入了城保;2004年,上海还实施了医保综合减负,对城镇参保职工年自负医疗费超过个人年收入一定比例部分减负90%,每年有4万多人享受到这项政策,减负金额逾2亿元。一项项遗留的历史沉疴被一一化解,“保基本、全覆盖、多层次”的医保制度体系成为百姓解病忧保健康的坚强后盾。
定点药店:医院开到家门口
随着市政建设加大,不少居民搬迁到城乡接合部,到市区医院配药看病路途远、排队长,尤其那些突发疾病的老人小孩常常要打出租车赶到市区。急百姓所急,上海医保职能部门硬件建设和提升服务双管齐下,免去了人们的奔波之苦。
远离市中心的闸北区彭浦镇有10万多户籍居民。虽然居民都有医保,可附近医院却未设医保定点,这可难坏了刘素怀老人。她的丈夫脑中风长期瘫痪卧床,儿子脑瘫靠轮椅生活,每次看病得全家出动,推着轮椅走40多分钟路,逢到刮风下雨更是苦不堪言。去年10月,镇上的民办海鹰医院纳入了医保定点,刘素怀和周边居民出门几分钟就能到医院刷卡看病。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