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筹资模式上形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延续以前劳动保险制度的现收现付模式,因为改革时已经有几千万人要领养老金;另一派主张要学习智利模式,要搞个人账户。当然从理论上说,两种制度都有好处也都有缺陷,于是争执不下。后来索性采取了折衷的办法,两种模式都要。这就形成了现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两种方式各取所长结合而成一种新的模式,从理论上讲,似乎很好。但是,有一个问题被忽略了。就是说,在这种模式下,所有在工作的人,不但要拿钱出来供养已经退休的人,同时还要为自己储备养老金,这实际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企业和个人,缴费的能力都有限度。在中国,企业缴费的比例是20%,个人是8%,这个缴费比例在世界上差不多是属于最高的,实际上很多地方还超过了这个比例,最高的加起来能达到30%多。
然而,即便如此,当年收缴的全部费用拿来支付当年的养老金,仍然不够。1996年出台了新的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到1997年就亏空了50亿元,各级财政拿钱给补上了;以后的每年都有缺口,都是财政拿钱补贴。到2011年,这个缺口已经是2272亿元,仍然是靠各级财政补贴。
实际上每年收上来的保险费全部拿来给付已经退休的人的养老金还不够,所以,个人账户里一直是没钱的。这就又引出了1.7万亿“空账”的话题。
因为上面有规定,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积累的部分只能存入银行,并且以一年期整存整取的利率计息。显而易见,基金利息是远远跟不上通货膨胀的。如果账上真有钱,那必然也是亏损。
当然,按照理论设计,个人账户积累的资金是要拿到资本市场去运作的。但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上的资本市场是动荡起伏的,最终导致了世界金融危机。中国的股市更是几经折腾,现在已经处在一种疲软得近似瘫痪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靠用积累的基金投资来保值增值,也不现实。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