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求健康险“良性循环”
商业保险与医疗的融合一直是保险行业关注的焦点。为了能够和医疗服务挂钩,各大保险公司纷纷与公立医院开展了定点合作,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长期的赔付率偏高,承保始终处于亏损状态。不论是对寿险公司还是专业健康险公司,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商业健康险都成为发展的一个制约点和瓶颈。
国内三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昆仑健康、和谐健康、人保健康的年报显示,2013年,除和谐健康实现盈利之外,昆仑健康、人保健康均遭到数亿元的亏损。
一位险企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保险公司与医院的定点合作实际上是停留在一种比较松散的状况。险企对医院诊疗流程,医疗费用的合规性都缺乏一定的控制力。而且越是大的医院对于商业保险公司的监督作用越淡漠。这种情况下,商业保险缺乏对医疗机构费用的管理和监督,加上道德风险难以控制,导致健康险基本上处在一种亏损的状况。
不过,正因为此,健康险也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业务。瑞士再保险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受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通胀等影响,中国的医疗保障缺口到2014年底将达到122亿美元,而到2020年,该缺口将达到730亿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险企热衷投资医疗服务业除了有资本优势外,最关键是可以吸引客户,推广相应的配套保险产品。对于患者来说,通过购买商业保险作为补充性保障,可以享受高端服务,减少医疗费用开支压力。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系教授庹国柱[微博]认为,从管理健康险业务的角度来讲,筹建医院在医疗费用成本控制,防止过度医疗等方面对保险公司有积极意义。此外,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医院这个平台,积累足够的医疗数据,改善公司的保险精算。
对于阳光融和医院将采取怎样的合作模式,利润如何分配,产品与业务怎么挂钩等问题,阳光保险方面表示,目前医院正在筹建中,没有更多的细节可以透露。
朱铭来认为,阳光保险筹建医院,核心的目的在于将保险产品和医疗服务两者衔接起来。如果这两者能形成一个产业链的配合,就能让保险公司的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状态。
铺路养老社区
除了改善健康险业务外,热衷投资医院,进军医疗产业与养老社区也有不小的关系。
近年来,保险机构对养老社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国内首个养老社区由合众人寿于2013年10月在武汉建成并开业运营后,泰康、新华、平安等保险公司也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竞购地块,寻求投资养老地产的机会。
对于养老社区来说,对社区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功能是绝对不可或缺的配套功能,拥有一家医院,几乎是开设养老社区的必备条件。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透露,泰康正在申请二级医院牌照,在养老社区配置一家具备二级甲等资质的康复医院,为老人提供慢性病治疗、术后康复等服务。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