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近几年,吉林省蛟河、舒兰、珲春、九台等地的部分国有煤矿,因资源枯竭和扭亏无望等原因相继破产,数以万计的职工领取到由国家发放的安置费和经济补偿金后,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俗称“买断”。仿佛在一夜之间,这些曾经的国企骄子,成为下岗失业人员;也仿佛在一夜之间,他们用曾经挖过煤的大手,攥着1万、2万、3万不等的安置费和经济补偿金,第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不知何去何从。眼下,全省二次创业已是大潮涌动。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如何吸引这支庞大的“买断”大军参与二次创业?如何使他们手中的这笔上亿巨款在二次创业中派上用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深入珲春矿务局采访。
从“买断”人员到企业股东
2003年4月,珲春矿务局城西、三道岭两矿破产,4700余人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领取安置费和经济补偿金近亿元。一夜“暴富”,很多人却犯了难:这笔钱该咋派上用场?
通过调查走访,记者发现,由于知识、技能单一,社会就业能力差,一部分“买断”人员既不想冒自主创业的风险,也不想到私企去挣每月三四百元的工资。在“不知干点啥好”的等待观望中,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破产重组后的珲春矿务局。原城西矿“买断”职工梁师傅告诉记者:“参加工作就干采煤了,还是愿意回矿山干老本行;另外,企业现在可以投资入股了,咱也尝尝‘用钱生钱’是个啥滋味。”梁师傅一语,引出了珲春矿务局产权制度改革的话题。据矿务局党委书记徐晓春介绍,今年2月,珲春矿务局成立机电、运输两大股份有限公司,60余名“买断”职工集资入股近百万元。新公司运行不到4个月,产值利润翻番增长。从“买断”人员到企业股东,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后,国有投资主体的形成。他说,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珲春矿务局通过局部破产一举卸掉了债务、冗员及“办社会”等包袱,企业活力大增,不论是外来投资者还是广大职工群众,投资入股热情空前高涨。好戏还在后头。据悉,随着总投资26亿元的珲春电厂二期扩建工程上马,国内一些投资商已纷纷向珲春矿务局抛出绣球。目前,珲春矿务局正在筹划以大项目为载体加快发展步伐,在未来3至5年内,将总产量提高到360万吨。届时,大批生产经验丰富、对矿山有着深厚感情的“买断”人员,将陆续以股东的身份重返主业。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