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现代职业体系之外的一种高风险“职业”。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是应对农村老龄社会来临的必然选择。
这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更是整个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
本文通过对江苏W市2004年建立新农保制度以来的连续实证考察,分析建立新农保制度的背景与意义、运作与绩效、冲突与张力,并通过科学规划与预测,提出新农保制度创新的因应策略与可能路径。
这对于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公平与普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构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化改革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以及少子化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农村家庭养老面临新的挑战。
与此同时,农业边际生产效益递减,土地养老的功能也逐渐弱化。
因而,社会化养老成为农村养老的必然选择。农村老龄社会来临是建立新农保制度的现实需求,在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明显的当下,地方政府的价值选择是建立新农保制度的政策前提,而新农村建设则为新农保制度的出台提供了良好的理念情境与话语支持。
新农村建设:建立新农保制度的理念情境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