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为中国产险市场体量最大的一次战略重组宣告完成。日前,保监会下发《关于中华联合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变更注册资本金的批复》称,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中华保险全部特种债券以1元/股的价格转换为78.1亿股股份。中华保险注册资本变更为153.1亿元人民币,东方资产以51.01%的控股比例成为中华保险控股股东,保险保障基金列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4.82%。
对于中华保险而言,这段历时5年的重组之路充满坎坷,且细节鲜有人知。上一周,他们终于打破昔日的沉默,公司董事长李迎春独自面对数十家媒体记者,详细通报了2007年至今中华保险的重生之路。
起死回生,注资助偿付能力达标
2007年,中华保险出现巨额亏损,经营方式粗放、管理水平落后、偿付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暴露,公司陷入经营困境。2009年3月,保监会正式向中华保险派驻“加强内控工作组”,开始对该公司进行全面的风险处置。
在新闻发布会上,李迎春跟记者回忆起那段“困难”时期说:“2009年时,中华保险确实面临着倒闭风险。但经过全面系统的治理整顿后,2010年,公司的经营首次实现了扭亏为盈,综合成本率降至97.3%,实现净利润8.5亿元。”
2010年8月,内控工作组撤出中华保险,公司成立了新董事会,组建新经营班子,李迎春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从保监会调任中华保险董事长。
“我们提出了‘二次创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计划通过10年时间,把中华保险建成一家创新型、多元化的保险集团公司。”李迎春说。在二次创业的开局之年,也就是2011年,中华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09.55亿元,综合成本率89.3%,同比下降7.9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27.69亿元,23家分公司全面实现盈利。
随着经营情况的逐渐好转,中华保险的重组工作迎来重大转机。2012年3月,保监会核准保险保障基金公司以60亿元资金向中华控股进行注资,2012年8月28日,中华控股与东方资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即东方资产通过债转股形式向中华控股注资78.1亿元。10月22日,经中国保监会审批,中华产险的注册资本金已达到145亿元,按注册资本金计算,居财险公司第二,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150%以上,达到偿付能力充足Ⅱ类公司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偿付能力问题的解决,保监会对中华保险由于偿付能力不足设置的各项监管措施也得以全面解禁。
11月23日,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全面解除对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监管措施的批复》,解除了对中华保险实施的限制业务规模、不得设立新的分支机构、不得提升原有分支机构层级、不得向股东分红、禁止购置房地产、禁止购置大额固定资产等监管措施。
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公司基本未再设机构,2009年以来,很多机构也已经关停并转,目前在全国还有12家分公司没有机构,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的服务网络,给客户服务带来不便。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