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保险业的日子并不好过。负增长、利润下滑、退保激增、渠道瓶颈、形象不佳等字眼屡屡见诸各大报端如影随形。毫无争议,保险业已进入了“先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期。在理性看待行业转型带来的阵痛同时,监管机构及保险企业也在积极寻求“破局”之策。
正视行业发展周期
过去十年,是中国保险业的一段光辉岁月。全国保费收入从2002年的305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43万亿元,保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18.7%,世界排名从第15位跃居第6位,一举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保险业在国内外金融保险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同期,保险公司法人机构扩充至162家;总资产增长12倍,接近7万亿元。
急速发展埋下隐患,一系列“病症”开始显现。今年上半年,国内保费增速5.9%,寿险仅为3.9%,低于同期7.8%的GDP增速,而过去十年我国保险业高于同期GDP增速8%;此外,上市险企净利润同比下滑近40亿元,几乎告别了两位数增长的趋势;四家上市寿险企业退保额累计达362.19亿元,同比上升21.84%;加之愈演愈烈的销售误导,保险行业形象再度遭受重创。
因高速成长而长期掩盖的发展矛盾终于在保费大幅放缓之后得到集中体现。从“黄金十年”到持续低迷的巨大变化,行业哀声一片。在感慨过去一去不复坏的美好时光的同时,更多人开始理性看待这一变化——行业已然处于市场调整期。
从下半年公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出端倪:规划指出中国的保险业正处于变革中,中国也正在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在2012年上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项俊波主席指出,“当前保险业发展和监管进入了新的时期,外部环境和行业自身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行业发展方式已经到了不转不行、不调不行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