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预计,市场化转型将激活庞大的保险需求市场,行业新一轮变革在即,而保险龙头企业已经先谋先动。
过去:理财类产品支撑的繁荣从1999年6月开始,保监会紧急叫停了高利率保单,并将预定利率限定在2.5%以内。自此以后的14年间,传统险在预定利率指导价的重压之下,占比不断缩小。
同时,市场总保费依然保持了14年的持续增长(2011年由于口径变化导致负增长,实际当年的规模保费增长5.13%),这主要归功于理财类保险产品的创新,如投连险、分红险、万能险,以及短期两全险等(在这里,我们把这四种产品视为理财类保险产品)。
当时,在传统险高利率叫停以后,能够迅速转型的公司在上一次变革中抓住了风格转换机遇,而成为第一批上市的险企。
具体来看,理财类保单从2000年诞生后的几年里迅猛发展,到2004年,其占新单中的比重已经从零提升至85%,到2009年达到峰值的99%。理财类保单保费占总保费的比重,也从2004年的58%提升到2010年的峰值,达到81%。
不过,理财类保险产品占比过高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在保险投资端尚未充分放开的时候,产品无法突出自身特色,同时在资金成本和投资上的优势也无法体现;而在投资端逐渐放开之时,产品预期收益率被同质化的竞争产品绑架,费用大量贡献给中间渠道,而利差成为决定保险公司利润的主要部分,业绩波动加剧。
未来:保险需求创造新动力
●需求创造一:保障属性提高
从险种上看,我们认为,我国的保险深度和密度被高估了。据有关测算,我国大陆的寿险深度为3%,而中国台湾地区、美国和全球的均值分别为13%、8%、7%。大陆的人均寿险保费是100美元,而上述其他三个地区分别为2800美元、1700美元和400美元。从险种结构上看,大陆寿险保费中80%为理财类保险,其中主要是快速返还型的“类通道”产品。而在美国,其主要的产品为保障型的人寿保险(占比21%)、年金保险(占比53%)和健康险(占比26%)。
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的人寿保险保费占比远高于年金保险。而从1986年开始,年金保险保费超过了人寿保费,到2012年,年金保险的保费收入已经变为后者的两倍多。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税收优惠制度的出台。1978年,美国出台了《国内税收法》,其中第401条K项规定企业为员工设立401K账户,对于员工和企业存入的供退休后领取的资金采取税收递延优惠。这催生了年金保险在美国的迅猛发展。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