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保知识手册 | 终身寿险 | 定期寿险 | 两全保险 | 年金保险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人寿保险 > 寿险故事 > 正文
2014保险业将迎来哪些突破?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回顾2013年,从8月初的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到11月初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保险业的改革不断深化。而展望2014年,保险业将迎来哪些突破呢?

  除美国之外,中国台湾地区、日本、澳大利亚等保险发达的地区均有类似的政策。

  当然,我国大陆也在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年金税延优惠政策,未来年金保险产品的发展广受期待。

  ●需求创造二:银保渠道再改革

  除了从险种上给我国保险的深度和密度减掉水分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渠道上来剖析。

  2013年的高收益理财类保单频出,发起方有不少是近几年成立的地方系新保险公司、业务处于快速增长期的银行系保险公司,以及考虑到市场规模和流动性压力而应战的大中型险企。这些产品绝大部分由银行渠道卖出。

  银保渠道可以给保险公司迅速带来大量现金流和市场地位,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首先,保费收入过分依赖他人或者外围环境,规模容易大幅波动,流动性难以控制;其次,客户维护也受制于人,投保需求单一,潜在客户难以拓展;最后,这部分保单弱化了保障属性,很难称做是保险需求,利润贡献度低。

  具体来看,一方面,近年来通过银保渠道卖出的许多保单相当于是五年期的定期存款,不能反映真正的保险需求和供给;另一方面,除了欧洲发达国家外,我国的银保渠道占比(达到40%-50%)高过其他主要国家。而那些欧洲国家的银保产品也不是存款类产品,而是价值率不弱于个险渠道的产品(欧洲是银行保险的发源地,且主要的产品提供商为银行和保险相互深度控股的保险集团)。它们的银保产品和我们的渠道有很大区别。

  因此,将银保渠道扣除后的以个险渠道为主的保费,才更贴近真实的保险市场存量。其实,我国的个险渠道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只有1%和50美元,比上述的数据减少了一半。

  图1展示了从2004-2011年间我国保费增速的相关数据,从中可以看出,两条蓝线有平移一年的一致性,前一年投资收益率(浅蓝色)的高低直接影响下一年的总保费增速(深蓝色),增速的波动主要来自于人们对于分红或者投资收益的关注,特别是在2008年之后的股市低迷期,保费增速有了大幅下滑。而个险渠道保费(红色)的增速则在2005年以后保持了平稳的增长,基本跟随GDP增速(绿色短线),且一直超越经济增速10个百分点左右。另外,尽管代理人增速(橙色虚线)受到各种行业景气度的影响而有波动,但是个险渠道保费的增速却没有受其明显的影响。因此,我们作出如下判断:第一,个险渠道是引领我国保险深度和密度追赶他国平均水平的潜在动力;第二,我国保险深度和密度的提升是由经济发展和可支配收入提高带来的既有市场空间,对于代理人团队数量的敏感性不高,保障性需求总会被创造或者自动涌现;第三,目前保险业的大部分资源和费用流入了以银保渠道为代表的理财类保险产品中,这部分资源转移得越早、越充分,越有利于实现保险业务有质量地增长,以及把深度和密度空间转化为业绩;第四,银保渠道也面临转型压力,割舍简单的通道收费模式、挖掘有保障属性的保险需求才是立身之本。

  上述第三点判断,在2011年叫停银保驻点和理财产品挤压等外部压力下就已经开始了。这是当时行业的“威胁”,同时也给行业带来转型的“机遇”:随着银行控股保险公司的建立和壮大,这块理财类产品市场终究会被渠道拥有者拿走。

  不过,经过两年转型,有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将精力转回自有的市场和渠道——保障类产品和代理人队伍,且与之前的行业变革一致,这种先导性的动作又是由大型险企先闻先动。我们预计,在2014年,乘着普通型人身险费率改革的东风,将看到更多大型公司银保趸交理财保费的减少和保障类保费的增加。

  其实,向银保渠道“开刀”的改革不仅自发于险企,也汇聚于监管层。2013年11月底,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邮政保险代理渠道销售行为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预计将在2014年年初实施。其中,意见稿最重要的两条值得我们关注:一是提出银保产品应更注重保障性的要求,二是解除驻点销售禁令。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

人寿保险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