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功成教授向记者介绍,我国的社保制度起步较晚,而且在“统账结合”的制度确立前没有积累,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各省区统筹账户每年都有巨大的支付压力,多数地区不得不挪用个人账户的资金,由此形成规模庞大的“空账”,目前这一数字据估算约有1.4万亿元。
为解决“空账”可能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我国在2000年开始了“做实”个人账户试点,但对个人缴费账户做实,现在养老金收支就有缺口。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10年若剔除1954亿元的财政补贴,企业部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征缴收入收不抵支的省份共有15个,缺口高达679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随着养老保险扩面征缴不断推进,个人账户“空账”黑洞也将以更快的速度扩大。此外,以接近10%的平均涨幅连续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水平,更使得许多地区筹集的养老金连按时给付都非常困难,已经到了难以离开财政补贴的程度。
除了收支缺口增大外,养老金制度还存在着收益率低的痼疾。根据相关规定,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只有存银行和买国债两种投资渠道,据郑秉文测算,2000年~2008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总的收益率可能不足2%,以通货膨胀率为5.6%计,2011年损失接近1000亿元,面临巨大的贬值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小济指出,到“十二五”末,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6%。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这种基本养老保险“一柱独撑”的局面将给政府造成越来越大的支付负担和管理压力,甚至可能出现难以满足庞大养老金支付缺口的问题。
另一方面,养老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到实际全覆盖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张小济认为,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面临诸多困难,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仍游离在制度之外。缴费与待遇之间关联性差,各类养老保险之间缺乏健全的转移接续制度也仍然在抑制着这部分人员的参保积极性。
不仅如此,即便对于已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人来说,过度依赖于基本养老保险可能导致退休后待遇水平低下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根据国际经验,养老金替代率(劳动者退休时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的比率)达到60%~70%才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而据业内人士测算,以北京为例,对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人群来说,按照目前的支付规则,退休时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大概为18%~26%。全国范围内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连续6年下降,目前已降至50%以下。
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任重道远
唐霁松认为,在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发展既需要应对多方面的挑战,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必须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努力破解改革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实现我国城乡养老保障的制度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着力在民营经济、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及城镇居民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将更多城乡居民纳入养老保险的制度保障。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为建立有我国特色的国民养老保险体系创造条件。
二是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建立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系统的政策设计,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统一目标,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为核心,完善城乡养老保障经办服务体系等,为实现统筹城乡养老保障体系提供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为全国统筹及社会保险一卡通创造制度条件。
三是构建统筹城乡的基层管理平台。如果说“十一五”时期养老保障改革重心在于扩大覆盖面,使更多城乡居民能够参加养老保险及新农保计划,那么“十二五”期间我国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重心之一则是切实强化城乡养老保障基层管理平台建设。
四是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战略构想,明确实施难点。目前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在推行过程中发展不平衡,第二、三层次保障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如果未能实现快速推进,就很可能丧失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五是强化财政保障资金需求能力。受老龄化挑战的影响,我国养老保险的资金需求将会以超常规模增长,构建养老保险长效机制的资金支持将成为一个关键性约束。
六是明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政策思路。在动态经济金融环境下,为应对潜在通货膨胀风险,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变得异常紧迫,必须拿出一揽子政策思路,实施政府有效干预政策,完善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创新,从而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壮大的发展进程中,有效保证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和安全管理,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