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职业年金指的是在公共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由雇主提供的各类补充养老保险,这其中包括了企业年金。中国自1991年以来,企业年金逐步发展,到2009年末,全国有3.35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缴费职工人数为1179万人。2003-2010年,企业年金基金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截至2010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2809亿元,约占GDP的0.7%。中国所说的职业年金,一般是狭义的概念,指机关事业单位等公职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补充养老保险,以区别于企业年金。2008年,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推出,拉开了发展职业年金的序幕,上海是率先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的城市之一。目前职业年金尚处于起步阶段,职业年金的缴费、待遇及运行模式等仍在探索中。
双重压力
长期以来,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待遇存在较大差距。全国平均看,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是企业的1.45倍至1.83倍,养老金对工资的替代率是企业的1.5倍左右。从1990年代中期城镇基本养老金改革以来,二者差距就已形成,2008年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替代率平均为65%~67%,而企业为47%。目前上海大部分事业编制工作人员,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与在职收入之比),工龄在35年以上的可达90%,15-20年工龄的达到70%。
缺乏公平性是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面临的第一重压力。首先,对于年龄较大的人而言,他们所处的就业单位是计划经济下的结果,按过去的政策,同等情况的人退休后的待遇事业和企业几乎相同,现在却出现因退休时的单位性质不同出现巨大差异,对他们显然不合理。其次,对于养老金改革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而言,其选择也受到限制,机关事业单位的就业存在诸多障碍,劳动力市场存在不公平,如果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又高于企业,则更加不公平。2008年,国务院选择广东、山西、浙江、上海、重庆等五省市进行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改革,并入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就上海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上海作为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比全国提前2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接近25%,人口老龄化已经导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也是事业单位的养老金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之一。根据《上海事业单位改革调查》(2005年),上海共有事业单位8385家,其中行政事务类466家,经营服务类2203家,社会公益类5716家,共有员工48万人。近年来,事业单位编制控制较严,事业单位的在编人数变化不大,还将逐步减少,但事业单位的退休人数仍逐年增加。有预测表明,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将从2011年的33万逐步增加到2020年的43万。2004年以来,上海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上涨较快,例如2005年比2004年上涨了35%。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公共财政面临巨大压力,2006年以来,上海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补助支出,每年已经超过100亿元。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下降,乃至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下降将是大势所趋。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