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保知识手册 | 终身寿险 | 定期寿险 | 两全保险 | 年金保险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人寿保险 > 深度评论 > 正文
“霸气”收敛 2011年保险业之变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银行存单”变身“保单”;保险电话销售被扣上“滋扰公众”的罪名;受内外经济因素的影响,繁荣了20年的人寿保险今年规模保费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霸气”收敛,大概可以用来形容2011中国保险行业。从制度、规则到业务模式和消费者行为,国内保险正在经历着种种前所未有的改变,但这些改变无一例外都在向着更好、更健全、更普惠大众的方向前行。

  正如同所有的转变一样,改革也有它的代价和成本。有人说“2011年是寿险业最差的时刻”,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放缓、货币政策紧缩、资本市场低迷的影响,寿险业在产品、渠道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显现,业务增速放缓。寿险公司在2011年的日子并不算好过,行业全年同比增速下滑,而繁荣了20年的寿险规模保费也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不过,接受了“最坏”的评价,当然也就即将迎来形势转好的“触底反弹”。不少保险公司人士表示,寿险业最差的时刻已过去,2012年将趋于好转。随着加息周期结束,无论是需求还是渠道,2012年寿险业压力比2011年要小得多。

  俗话说“几家欢喜几家愁”,寿险在接受残酷考验的同时,财险尤其是车险业务,依旧在享受着高增长和大丰收。

  对于车险市场来说,这一年相当充实。首先,围绕车险条款“高保低赔”、“无责免赔”,国内车险行业内外展开了长达一年的讨论,在大众的期待中,新条款可能对这两项进行重大修改。其次,对于车险在灾难来临时的减灾作用,同样是这一年度引人关注的热门话题。而渠道方面的突进更是正在为财险公司们的未来播撒种子2011年各家保险公司都告别了渠道混战,建立起了传统渠道、“电销”和“网销”共同发力的渠道销售系统,车险价格竞争渐渐走向规范。

  作为一名浸泡在这个行业里,跟着保险业一起欢喜、忧愁、焦虑和欣喜的跑口记者,站在2011年的尾巴上,我内心有千言万语,想对保险行业和业内人士说,想对所有跟保险行业打过交道、有过关联的普通市民说,也想对自己的这一年说……

  政策之变

  在投资上奉行“稳当又赚钱”的王女士今年改变了思路。

  因为上有老下有小,王女士理财显得有点“谨小慎微”,因此,投资稳健、收益固定的投资型保险产品成了她多年来的首选,像分红险投连险万能险,她都有涉猎。

  不过从今年开始,王女士对于保险有了新的认识。作为某保险公司的VIP客户,王女士在2011年年初参加了一场高端理财讲座,讲座上,邻座的一位女士彻底颠覆了王女士对保险的认识。

  “在我看来,保险就是一种理财产品,但她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王女士说,就因为在保险投资上吃到过甜头,王女士一直很重视投资型保险产品的收益,“对于产品能提供些什么保障,确实没有关心过。”而邻座的女士却恰恰相反。

  王女士告诉我们,邻座的女士2004年在朋友鼓动下为丈夫买了一份重大疾病险,去年丈夫在单位体检时查出了身体问题。正当全家人陷入困境时,鼓动她买保险的朋友提醒她看看保单内容。回到家后,邻座女士翻箱倒柜找出了那份保单,一看,丈夫的病正好在保障范围里。随后的理赔、提款都办得顺风顺水,近十万元的医疗费用也有了保障。她告诉王女士,从那之后,她对保险有了全新的认识,“她告诉我,保险真的是用来储备未来的,因此保障功能远比收益能力重要得多。”

  身边的例子给了王女士很大启发。想到自己买了那么多保险,却没有一样是注重保障的。她开始转变路线,关注起了保障型产品,“给家人和自己提供足够的保障,比赚钱显得更重要一些。”

  而王女士这种“回归保障”的思路也正好与监管部门对保险行业的要求不谋而合。从今年开始,监管部门反复在各类文件中表达了保险行业回归保障性本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回归保障”成为了年度工作的一个重头戏。

  受政策影响,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也调转了“船头”,开始把保障型产品的研发和销售作为公司业务的推动力。据了解,今年下半年开始,不少保险公司的业务方向重新回归以意外和医疗为主的保障型产品,并通过减少发售规模、减少发售频率、调低结算利率等方式,让投资型保险产品逐渐回归理性。

  与此同时,针对大众集中反映的“存单变保单”等问题,投资型保险产品的主战场银保渠道也受到了严格的监管要求。根据今年保监会和银监会共同下发的文件,银保渠道不再允许保险公司人员驻点,统一由银行工作人员进行销售,对保险回归保障本质提出了人员配置等方面的进一步要求。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

人寿保险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