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盛为何放弃盈利良好的泰康人寿,反而对连年亏损的金盛人寿持续增资?法国保险巨头安盛集团的中国攻略可能再次遇阻。尽管6月26日该集团日本及亚太地区CEO约翰?达西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表示,安盛在中国有业务但不大,希望在未来业务可以扩大,“中国有很多机遇,也希望可以利用这些机遇”。
约翰·达西的愿望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安盛在华持有51%股权的金盛人寿运营11年来仍未越过盈亏线;不仅如此,金盛人寿在合资寿险企业中的排名还节节败退,市场占有率逐步滑落。就在此前一周,坊间传言称其中方股东有意退出合资企业。
作为中国第一家中法合资寿险企业,同时也是我国唯一一家外资持股占比超过50%的合资险企,金盛人寿的成立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但为何在历经11年“跋涉”后仍难扭亏为盈?安盛为何放弃盈利良好的泰康人寿,反而对连年亏损的金盛人寿持续增资?
金盛人寿为何遭遇“五宗罪”?保险学与保险营销专家何四炎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金盛人寿常年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用人等经营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壁垒的桎梏。
一宗罪:市场占有之衰
寿险公司实现盈利周期较长,素有“七年之痒”之称,即一般要七八年才能达到盈亏平衡。但金盛人寿在盈亏线下已苦苦挣扎了11年。
金盛人寿成立于1999年,总部位于上海,由法国安盛与五矿集团分别持有51%和49%的股份-前者是法国保险界老大,后者是我国大型国企,也是全球500强之一。这种强强联手的模式在我国保险合资界并不鲜见。
回顾这段历史时,何四炎表示,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监管机构为了应对加入WTO后可能带来的外资公司之挑战,大量批准中资寿险公司成立,同时也尝试设立一些外资合资公司;当时中法关系持续向好,由此金盛人寿得以率先以合资身份诞生,且外资股份占比达到51%。
“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后,明确规定合资险企的单个或多个外资股份总额不得高于50%,金盛人寿则成为唯一。”随后成立的中英人寿、中意人寿、信诚人寿等俱未能在外方持股上超越金盛人寿。
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寿险业的萌芽和起步阶段。此时介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合资险企由于拥有成熟的代理人营销、内部培训等机制,及较充分的人才储备,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2003年,金盛人寿在上海寿险市场外资、合资企业中的排名位居第4.
甚至在2007年金盛人寿首度实现盈利,当年其保费收入突破性地达到了9个亿,同比增幅高达88%。这是过去11年间金盛人寿年度保费收入的峰顶。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保险业集体受挫,金盛人寿重新跌入水下。
金盛人寿CEO马哲明曾向媒体解释盈利的昙花一现时说,“2007年盈利之后金盛人寿加大了许多方面的投资,根据寿险公司的经营规律,寿险公司在初步达到盈亏平衡点后,随着业务的扩张,可能再度陷入亏损,但随后利润会随业务的扩展出现回升。”
不过,这并不能掩盖近年金盛人寿的排名和市场占有率一年不如一年的事实。据上海保监局的统计数据,从2007-2009年的三年间,在上海的17家外资、合资寿险企业中,金盛人寿的年保费收入排名每年下降一个名次,从第7名跌到第8名,再到第9名;市场占有率也从2007年的4.9%逐步萎缩到2009年的4%。
金盛人寿上海市场的保费收入占其全部保费收入的近半壁江山,其整体发展状况可见一斑。2009年,金盛人寿实现原保费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41%,在全国合资寿险企业中排名第16;而中意人寿、中英人寿、信诚人寿则遥遥领先,分别坐上第2、第4和第5的宝座。
在此背景下传出中资方五矿集团欲退出的消息,并称工商银行有意接盘,后者希望拿到金盛人寿控股权,但安盛集团并不乐意将控股权拱手相让。工行新闻发言人汪振宁对此表示“不予置评”。
时代周报记者联系到金盛人寿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郭晋鲁,他表示采访需通过公司媒体部门统一安排,在公司作出采访安排前无法进行任何答复。而该公司媒体部门则以“负责人繁忙”为由回拒了采访请求,且称“未听说过资方变动的消息”。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