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发展瓶颈
针对国内年金市场发展缓慢,业内人士认为,需求不足、供给不畅及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是其发展瓶颈。首先,企业缺乏建立企业年金的动力,社保缴费已令其感到负担沉重,目前雇主的税收优惠比例仅为工资总额的5%,而发达国家都在20%-30%。此外,职工工资不高、对企业忠诚度有限,也未把养老保障寄托于企业。部分金融机构企业年金计划简单且趋于同质化,不能满足市场不同需求,市场不成熟令企业年金面临巨大保值增值压力。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企业年金受到严重忽视,被放到花瓶位置,广大公众没有享受到其实惠,目前来看,大型国企建立较多,这形成了新的不公平。
接近央企人士透露,某公司2003年进行企业养老保险改革,当时摆在职工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沿用当时制度,员工退休后可拿当地工资,公司给予补充养老保险。二是,选择新制度,员工退休之后公司给予一笔年金(在个人工资中拿自己工资的10%,公司再给10%),企业中高层退休后能拿到一笔可观的现金。
郑秉文坦言,目前国家承担了很大的养老责任,钱花得一年比一年多,社保和财政部门工作量越来越大。但随着公众要求的不断增长,社保制度正成为关注焦点。这是支柱失衡和制度多轨制造成的结果。在顶层设计上,相关部门不能沿用第一支柱大包大揽的老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国家对养老保障大包大揽不利于个人退休收入的提高与多元化养老体系的建设。
据了解,我国养老保障分为五大支柱。零支柱,来自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养老补贴;第一支柱,来自企业雇主和雇员双方缴费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来自于企业雇主和雇员双方缴费的企业年金制度;第三支柱,来自于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市场的提供;第四支柱,来自于个人的其他家庭养老资源。“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要完善零支柱,深化改革第一支柱,发挥第二和第三支柱的作用。”郑秉文说。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