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保知识手册 | 终身寿险 | 定期寿险 | 两全保险 | 年金保险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人寿保险 > 专家教你买保险 > 正文
中国平安“银行系”累进式并购路径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收购深发展是平安多年来构建银行系梦想的重要里程碑。在平安金融集团的三大支柱——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中,银行系的构建可谓路漫漫。

  理查德是主持此次收购的三个负责人之一。另两人为中国平安执行董事、总经理张子欣和中国平安资产管理(香港)公司董事总经理刘善学。平安聘请的强大中介团队中,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胡祖六也在其中。

  “深发展是平安有机会投资的最后一家全国性银行了。”平安高层团队显然对这一点非常清楚。所以谈判进度非常快。先和美国新桥投资谈,接着又跟深发展的高管谈。到了6月初,谈判进入具体的技术层面,中介开始介入。6月12日,为避免收购消息泄密影响股价,深发展和平安双双停牌。

  谈判的关键点自然是价格。对平安此次以相当于两倍净资产的价格达成收购协议,张子欣称:“根据历史经验,对银行来说,2到2.2左右PB(市净率)还是合理的。大家知道,银行股市场表现还是低迷的。收购价格达成了,其他谈得就快了。”

  其实,平安和深发展乃至和美国新桥投资的这次恋情,并非始自今年。早在2006年,平安和深发展已经有过比较深入的接触。当时正是平安的大银行战略布局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新桥面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困惑期。后来囿于美国新桥投资向深圳市政府承诺的五年锁定期(至2010年解除),同时由于平安正倾力参与广发行85%股权的竞购,双方搁置了谈判。

  不过,有银行界知情人士称,2006年的谈判让平安对新桥及深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让新桥对平安的大银行策略和底线都有了了解,双方建立了一定的默契。毕竟,新桥也想找个好买家,正像早年出售韩一银行给花旗银行一样。这或许是新桥选择平安接手的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做一个反推。既然平安早就想做银行了,为何不在新桥进入之前,也就是世纪之初,深发展高层到处找买家时来买呢?”平安一位不透露姓名的高管对本报记者解释说:“这其实是个信任问题。平安想做全国性大银行没错,但首先股东会说等一等,你知道怎么管理一家银行吗?监管层也会这样说,连全社会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他说,既然有疑问,那就做出来看,2006年收购了深商行这家城商行后,平安就开始了银行试验。

  从7、8年前的不敢为到目前的快速恋情,以保险起家的中国平安,缘何对银行如此痴迷?事情要回溯到近20年前,才能看清平安的银行系构建历程。

  2模糊的“混业”猜想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结算方式普遍较为落后,客户索取保险赔偿金一般都到平安总部领取。当时的平安总部位于深圳八卦岭,周边经常出现不法之徒抢劫客户资金的案件。

  “当时,包括平安高层就产生了一种念头,如果自己有银行的话,客户的资金会更加安全,而服务也相应得到提升。当时平安的主要领导者脑海中还没有混业经营、综合经营的明确概念,只是隐隐从业务经营中感觉到,更宽泛的跨专业的金融服务能令客户和公司双双受益。”中国平安的一位高管说。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展,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升级,包括信托、证券、银行在内的综合经营构架开始提上平安董事会的议事日程,马明哲与其他平安高层试图逐步朝综合金融的模式靠拢。

  1992年,最早在平安体内出现的证券部有了大起色,当年盈利较前一年大增21倍,随后在年底独立成为平安证券公司。

  前述高管续称,“正当我们想做银行的时候,遭遇了政策调整。1993年前后,国内出现了金融秩序混乱、金融市场失控的局面,在过热的宏观经济刺激下,违法集资、擅自放贷层出不穷,强力的金融监管措施随即出台。”

  他指的就是国务院于1993年12月发布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明令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当中也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

  1995年后,平安按政策要求进行分业经营模式的转换,然而,平安对综合经营之心始终未改。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马明哲向监管部门提交了集团控股模式的分业方案,即将平安保险变身为平安集团,全资或控股各类保险、投资子公司,形成集团控股下的分业经营模式。其中的一大关键是获准依法持有平安信托。

  平安信托系1994年收购珠江三角洲信托后更名而来。在平安集团看来,成立平安信托,不仅是综合金融本身所需的必要的业务平台,更大的作用在于,它是一个超级外延平台——可以通过平安信托来收购银行,进而有效地避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障碍,是收购银行的最佳对接口。

  不仅如此,正是有了平安信托,平安证券随即被划归到平安信托名下得以幸存。之后,平安信托又成立了信安易贷,成为小额贷款公司的雏形。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

人寿保险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