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2年养老金空帐以及弹性年龄退休掀起轩然大波之后,今年2月初,由国务院转发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关于养老金的部分再次引起了各方争议。中国养老产业该何去何从?不少人对此忧心忡忡。
对此,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养老产业面临综合性、结构性问题,基本养老金保值增值、转变传统养老观念、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方式已经成为阻挡养老产业前进发展的“三重门”。而过去一段时间所出台的种种政策迹象表明,国家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已开始着手养老产业的“破冰之旅”。
养老金入市打碎“死水之门”
基本养老金作为目前国内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养老保障。在CPI一路飙升的情况下,躺在银行里的养老金收益率过低,乃至缩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去年曾表示,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获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但过去11年间,中国年均通货膨胀率高达2.47%,以此推算,养老保险基金的损失高达约6000亿元。
总额高达2.37万亿的养老金如何有效保值增值,把“死水化活水”,一直是各界热议的话题。而投资入市,成为盘活资金的解决途径之一。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履新后,曾多次提到养老金入市问题。
近期有消息称,全国社保基金已经基本完成了针对社保管理人的投资方案招标,并拨付资金进入新设立的投资组合。与此同时,被视为养老金入市重大突破的广东千亿元养老金委托投资情况也备受关注。1月28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欧真志表示,“具体运营情况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还没有向我们通报,细节我们还没有掌握,但总体上是良好的”。
业内人士指出,广东养老金委托投资收益情况直接关系到地方养老金委托投资方式的全面铺开,更影响着各省市的积极性。面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养老金贬值的加速,养老金入市投资运营已成为当务之急。
虽然社会各界关于养老金入市有着“安全”担忧。但养老金因CPI的增长而贬值,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在风险中寻找机遇,中国基本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之路探索已经悄然展开。
税延型保险政策打开“机遇之门”
事实证明,基本养老金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所存在的养老问题。据测算,目前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水平只能达到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的58.5%。要想保证老年人生活的质量和尊严,必须从行业市场以及消费习惯方面做出引导,个人税延型保险试点的出台无疑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来。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今年年初的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透露,上海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方案已经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以及上海市政府在主要内容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意味着孕育了八年之久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终于破壳而出。
业内人士认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在上海落地,很有可能推动这一新险种在全国范围内发酵。据了解,深圳也已于2012年向保监会提出书面申请,要求试点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目前正在进一步沟通中。另有媒体报道,有近10家保险企业有望成为首批试点参与者,其此前已经在产品、网络、技术等方面做出筹备多时,只待政策正式实施。
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许谨良指出,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如果实行,对于改变目前养老产业格局具有积极意义,对全国养老保险市场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它有利于居民转变固有退休后依赖政府的思路,使居民更周密地考虑自己未来退休后的收入和生活问题。
百年人寿董事长何勇生就此表示,利用税收政策进行杠杆调控,一方面可以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参保热情,唤醒个人对于养老保险的主动意识,改变传统养老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保险在金融体系中的保障功能,进而避免社会居民对于基本养老金的单一依赖,减轻国家和企业的养老负担,最终实现国家、企业与个人三方之间的“三赢”局面。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