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结构及规划模型
按照普通家庭的收支结构,某时刻的基础现金流结构如下:现金流入:A薪水+B流动资产收益+C固定资产变现收入
现金流出:D消费开支+E流动资产支出+F购置固定资产支出在家庭生命周期中,初级阶段现金流入的主要构成是A,随着时间推移,B逐渐增,到退休时A为0(如果以社保养老金或退休工资代替A也是大幅下降的),而C是不能确定的,往往出现在应对各种风险的时候,比如中年时的人身风险和老年时的养老费用不足。现金流出中D是持续的,但每个阶段会有波动,在二人世界、初为人父(人母)、退休初期相对会高于其他阶段,E和F受个性化影响较多。
上述这些变化其实出现在很多保险公司的培训教材中,通过时间轴描绘出人生的收支曲线,计算出当前时间点的资产负债情况,这种需求分析方法使得基本保障中保额的计算更简便,而且必要性一目了然。但是在某些方面静态的方法难以让我们信服,
请看下面两个示例: 1、 小李8月10日发工资5000元,距离下月开支31天中,a房租1500;b饭费(含应酬)1000;c自己通讯交通费500;d其他杂项300;储蓄1000。非固定支出,e朋友婚礼需支出分子钱800;f年底送女朋友的礼物预算500(计划攒3个月共1500)。小李计算后发现按原有计划会入不敷出,考虑到每个支出项的重要性本月缩减b为700,c为400,d为100。
2、老李今年35岁,计划开始养老,目前基本生活开支36000/年。希望55岁退休,不包括社保养老,希望每年自己补充24000/年。从56岁到90岁共35年,2。4*35=84万,如果在36-55岁间的10年来贮备,每年要准备4。2万。
看完这两个小例子,通常都认为2的计算方法欠妥,而不会有人怀疑案例1。没错在第一个小例子中,相信没有人会考虑通货膨胀和每笔开支前预留资金的收益率,但在后一个例子中,这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规划,忽略其他可变因素显然是不科学的。这些可变因素很多,我个人习惯上考虑四大类:收入增长率、投资收益率、通货膨胀率、某些支出分项的费用增长率。所以只有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才适合人生每个阶段的现金流分析。
动态需求分析重点
1、货币时间价值指当前所持有货币比未来获得的等量货币有更高的价值(摘自某专业教材),消费者可分三个方面理解,货币除应对当前开支也可进行投资而获得回报;通胀造成货币贬值;投资风险的补偿。所以非同一时间点的货币不能等量相加,这点是区别于静态的,象很多消费者在买保险时习惯计算总累积保费和保额或生存利益都是错误的。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