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入深水区,打破铁饭碗势在必行
“铁饭碗”一直是一个香饽饽,为世人所羡慕和追求。它通常是指一个好的单位或部门,工作稳定,待遇优厚。事业单位,每当我们提到这个字眼,也会情不自禁的联想到让人又爱又恨的“铁饭碗”。在这个饭碗上面刻着有“高收入”、“高福利”、“高保障”等一系列令人羡慕不已的字眼,它映照着持有者幸福的脸庞和旁观者或艳羡或气愤的目光。而这次事业单位改革所引发的关注,其中很大一部分便是对打碎这只铁饭碗的期待。
目前,我国共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的事业单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已经难以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2009年1月28日,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明确了对在职的3000万事业单位从业大军进行分类改革。其中行政类事业单位可直接并入机关单位,按公务员对待;经营类事业单位则直接转为企业,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对接;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也是实行与目前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一致的养老保险制度。今年,国家又加快了改革的步伐。6月2日,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上,首次明确给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时间表,从今年到2015年,中国将用5年时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要建立起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时间表的出台,标志着铁饭碗的打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打破铁饭碗,未来谁买单?
作为这次改革的当事人,无论改革的潮流走向何方,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生活才是最迫切的,其中如何规避未来生活中的三大风险——养老、疾病、意外,又是最为关键的。虽然这次事业单位改革,使标志着“事业人”高额养老金和公费医疗保险的铁饭碗被打破,然而铁饭碗的打破不可怕,它的打破只是让我们丢掉了一个被动的生活成本的付账人,而现在我们要寻找的是幸福生活的买单人,它们主动为我们的生活支出买单,为我们的生活风险提供保障。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