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22岁,同年7月加入北京公司C,月均收入8000元,单位代缴工资基数4000元。
第一年
原本C公司200人,每月应缴养老金为32万元,但改变基数之后,每月节省了16万元。
在缴纳了6个月的养老保险之后,当年计入张先生个人账户的养老金=320×6+当年产生的利息。综合当年的通胀水平,社保管理机构确定的当年记账利率为2.5%。在此处,第一年利息为4元。
当年张先生个人账户记账金额为1924元。
第二年
由于前一年张先生实际月薪平均为8400元,但仍按一半作为基准缴纳,这一年他每月缴纳养老金336元。
第二年末
社保管理机构确定的记账利率上升到3%,张先生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金额=1924元×(1+3%)+336元×12+336×3%,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金额6023.8元。
假定未来若干年,张先生的收入增长率一直是5%。无论中途跳槽、升职均保持这一速度。
第38年
张先生从F公司退休。
第39年
张先生开始领取退休金,在没有参加年金计划等前提下,他的退休金来自统筹基金部分的基础养老金和来自个人账户积累的个人账户养老金。
按照5%的固定增长率,张先生退休时实际月薪为4.86万元。而按照现行标准,计算他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为5356元。
这相当于退休时当地平均月薪的43%,但仍只有退休前工资的11%。
不计算记账利息所得的情况,个人账户养老金不低于46.7万元,其每月支取的养老金中,有3360是从个人账户中支取。
张先生72岁去世,个人养老金账户在半年前已经消耗完。
结论
个人账户积累决定退休金差异
1)三人的经历显示,在国家没有变更基础养老金的前提下,退休后养老金的幅度仍然是与个人账户的缴纳金额密切相关的,个人账户的多少决定了三人支取退休金的差异部分。三人按月支取的退休金分别是10258元、8624元和5356元,比值是1:0.84:0.52。但与退休前的薪酬相比,他们的生活水平可能一落千丈,退休金均不足退休前薪酬的20%。
2)但实际上由于统筹基金存在,基础养老金待遇实际是在每年提高的,比如从2004年开始持续提高,2011年提高10%。在假定从三人30岁开始,每年国家按照长期平均通胀水平2%提高养老金待遇,那么最终三人支取的养老金分别是1.25万元、1.1万元和7700元,比值为1:0.88:0.62,退休金均超过退休前薪酬的20%。
来源:新京报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