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报》:现代人对于老年生活的规划,与几年前相比,有什么新的趋势?
方志男:如今,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增长最快的时期,在经济的带动下,当人们现有的吃穿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满足以后,他们便会未雨绸缪,更多地会考虑将来的生活。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条“经济链”:从一开始满足简单的住房和出行需求,到去银行存款,再到投资,最后将关注点落在“未来生活的延续”,即如何让老年生活过得更好。
近30年来,随着国民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他们对退休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退休后的养老规划不像以前那么单一,而是变得更加综合性,例如通过学习、各类娱乐活动,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可以说,人们的观念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以往“工作是为了退休后不做事”到“工作是为了退休后有事做”。
《上海金融报》:面对养老观念的转变,国民是否已经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否能满足未来的需求?
方志男:我认为,依靠“广覆盖、低保障”的社会养老保险无法实现高品质的养老生活目标。友邦保险此前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居民保险需求及消费调查”报告显示,长寿和疾病带来的财务风险,是影响中国消费者无法获得足够“幸福感”的主要顾虑之一:60%受访者希望,退休后主要收入来源为社保基金和个人存款,却又有相同数量的受访者(60%)对自己退休后拥有充足资金维持生活不表示乐观。
自2005年起至今,我国已连续六年七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11年,国家将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40元左右。然而,尽管企业职工退休金连年上调,但养老金的替代率却在持续下降。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替代率越高,越能保证老年生活的品质。
以国际经验来说,如果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现有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即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1999年之前,中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总体维持在75%以上,但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到目前已下降至50%以下,而且不同人群养老金替代率的巨大差异,也引起了各方广泛关注。
《上海金融报》:面对如今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不断降低的趋势,商业类保险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补充退休后养老金不足的缺陷?
方志男:在我看来,保险是民生的“必需品”。而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分别是解决“共性”和“个性化”需求的两个渠道。当养老金替代率不断降低,影响未来生活质量时,个人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提升生活品质。我认为,商业保险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让有意愿、有能力的人享受更好的生活。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