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品通常分为信托型和契约型两类。信托产品在中国还很新,专门从事养老产品业务的信托公司也还较少,其实现在大型保险公司下的所谓养老保险公司从事的就是信托业务;一般来说,普通人能想到的养老产品就是保险,但实际上保险只能起到保障风险的作用,即在出现问题后给予一个事后补偿,比较被动。”陈琪恺介绍说。
她建议个人可以通过集体来壮大力量,达到养老理财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理财平台,将他们的理财需求集合起来统一购买养老产品,这样可以形成购买力的规模效应。而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相对而言也会提供更周到的服务。
之所以要靠集体获得力量,关键还在于目前个人的养老意识并不强,
对理财也只知其名不知其实。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在规范制度和完善市场之外宣传理财知识,让大众有渠道知道、有能力选择。“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又老又穷。”陈琪恺在采访中最后表示。
而涉及到具体的理财,中国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的理财经理孙麟建议越早做理财规划越好。这位刚刚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理财师称号的理财专家说:“一般而言,我国目前的退休金制度只能使退休者达到吃饱穿暖的程度,若想使自己的生活在退休后不受收入减少的影响,或生活质量不降低,甚至质量更高,那么就需额外,稳定的资金补充,如储蓄、投资、保险、子女或外人的资助等。”在她看来,财富有复利效应,可以抵抗通胀,但前提是其得到有效的打点。理财正是对人一生财富的打理,通过合理配置人生各个阶段的财产结构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从而也保障了老年生活依然过得有滋有味。
孙麟还向记者提供了她们自己整理归纳的一些退休财务规划。具体而言,是将其细分为退休前、60~65岁和65岁后三个阶段。
退休前阶段是财务积累时期,离退休大概还有2、3年的时间,如果没有意外,这几年应该是薪金收入较好的时期,儿女也将在近期成家,在财务上应能保持相对独立。这样在扣除正常家庭开支后,建议每月将比较固定的钱投入到储蓄。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以及银行利息低,因此家庭的储蓄应很少以定期的方式存在银行,可以投资于开放和封闭式基金里。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到退休时手中这部分可立刻变现资金,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值40%~50%还是可以预见的。
60~65岁称为收支平衡期。所谓收支平衡指上述可立刻变现资产价值应能维持固定不变。其思路是在此期间的薪金收入,投资增值再加上少量的保险收入,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其购买价值能维持不变。超出部分全部用于保持或提高该段时期的生活质量。当然,这个规划的前提之一是退休后能继续发挥余热。
65岁后称为消费期。这段时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为享受生活,不用朝九晚五的加入上下班队伍,可自由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家庭拥有的全部资产按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所估计预期寿命的算术平均值进行消费,直至归零。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