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传统型养老险 | 分红型养老险 | 万能型养老险 | 投连险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养老险频道 > 专家教你买保险 > 正文
投养老险算收益别忘细看条款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随着国内老龄化社会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养老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确保退休生活的品质,个人养老金的提前准备必不可少,而这种准备应当是多渠道和多元化的。专家提醒,投养老险算收益别忘细看条款。

  今年1月21日,郭女士到福州五一中路附近的一家银行,想把到期的8万元存单转成3年定期。银行有关人员介绍说,有一款理财产品存上3年就可以拿出来,放上5年更划算,算起来收益肯定高于定期存款利率。郭女士答应做3年期的。

  有意思的是,郭女士在办签名手续时,听业务员提到“保险理财”的名称,还以为是银行新近推出的“没有风险”的理财产品。因此,她对一周后回访电话的答复均为“不明白”。直到前几天,她的丈夫吕先生无意间细看条款时才发现,妻子所办的这份银行理财实际上是一份万能险保单,以70岁为保险期满,若3年后取回,需扣除不菲的手续费用。

  82岁的张老先生,对自己多年积蓄的养老钱意外成了“保险费”也很担心。他向记者反映说,一年前到银行了解分红数额,被告知要去某保险公司查询时,才知道自己2008年3月26日在西湖附近一家银行办理的理财产品,原来是一种5年期的分红保险,当年收益远未达到产品宣传页中所说的“保证收益6%”。更令他气愤的是,当时业务员范某叫他取来子女身份证,并非出于“多个联系人稳妥些”的考虑,而是因为他的年龄不符合被保险人的要求,范某私自将张先生的女儿设为被保险人,并代为签名。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同郭女士和张老先生一样,受误导的人群中,以习惯通过银行“钱生钱”的老年人居多,容易受“比定期存款高的收益”打动。他们中多数人从未购买过保险,短时间内难以看懂诸多合同条款,而依赖于业务员的口头解说。

  银保难分清理财很受伤

  “大堂经理推荐说,这是最近做得比较好的理财产品。”今年2月6日,家住福州仓山区洪塘路的辜女士在银行签约。近日她才发现,这一签将7万元存款变成了两份10年期保险单。而那个热心推荐银保产品的人,其实是保险公司的业务员。

  更让辜女士着急的是,其中有2万元交的只是首期保费,5年之内“只能进不能出”,每年都得交上一次。家里有两个上中学的孩子,正是用钱的时候。但现在退保得扣除数千元手续费,这让她进退两难:“本来指望能比利息多赚点,没想到会损失本钱。”

  记者了解到,事后才意识到“存单”变成保单的人,最初大多将银保产品当成普通的储蓄替代品,误以为是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在回忆“被保险”经历时,他们都表示,当时以为与自己打交道的都是银行人员,因此深信不疑,很难想到与“保险”有什么瓜葛。而事实上,保险变现受制约较多,一旦有急用提前支取将得不偿失。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