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记者走访福州市区多家银行网点时发现,如果不是特别留意,很难分清保险业务员与银行人员,他们的着装颜色和款式极为相似。一些驻点保险业务员虽然佩戴了身份铭牌,但字体较小,有的甚至反转铭牌,有意让人误解。
莫签糊涂字善用犹豫期
据了解,银保产品实为银行代理销售的理财型保险。销售误导和隐瞒现象频发,使得对保险缺乏认知的投资者对银保产品产生畏惧和排斥心理。
个人理财规划师梁先生认为,银保产品在具备保障功能的同时,兼顾一定的理财收益,不妨作为家庭理财组合的一部分。有闲置余钱,且在5年或更长时间里不动用的,可以考虑适当购买一些银保产品。不过,再好的产品也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理财要结合自身情况,根据产品设计结构和风险来决定。
“想着钱就存在银行里,看一眼单子上的数目就签了,也没细看条款内容,哪儿想到做的是保险呢?”在向记者倾诉懊悔之意时说,要不是取出保险合同,辜女士还弄不清自己的投保公司和险种名称。
业内人士提醒,公众需增强合同法律意识,不论遇上哪类金融理财产品,都不能仅凭一面之词就轻易签字,尤其要叮嘱家中老人注意这类问题。福建至理律师事务所徐律师建议,面对让人动心的口头承诺要冷静,签字前可以请业务员在合同文本中明确指出相应的书面条款,并重点了解责任免除、保障范围、缴费年限、保险期限等内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拿回保单合同后,未及细看就“束之高阁”的市民不在少数,因此可能错过“犹豫期”,也难与保险公司的回访电话进行有效沟通。
“犹豫期”也称为“冷静期”,通常是指保险合同签收日之后10天内,投保人如果感到后悔或对产品不满意,可要求退保而不需承担费用。
过了10天犹豫期,应尽量避免盲目退保。万一遇到急用钱时,可凭保单到保险公司或银行办理质押借款,这并不影响收益与保障。如果发现受到明显误导,或保险业务经办人未尽到规定的告知义务,应保留好相应的证据,向保监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反映。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