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日报》刊登的《从国际经验看如何长期保持增长动力》一文在网上被热转。文章提出,我国已经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再用六七年时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无太大悬念。在为中国发展前景鼓舞的同时,大家也非常关心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会给人们带来哪些新的“获得感”。例如,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后,养老保障会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养老模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就上述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该文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郑秉文。
养老水平会更高?
解放新论:据联合国预测,2040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高峰,为4.31亿人,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目前美国人口总量。当我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后,养老水平会否更高?
郑秉文:从中等收入阶段到高收入阶段,人均养老水平通常会相应提高。这背后是有规律的。不仅养老水平会相应提高,方方面面的福利水平都会相应提高。但是,评价一个国家的养老,不能只盯着养老金这一数字的多少,还要看养老收入结构有没有变化、养老制度是否健康可持续、养老服务事业是否健全等。
以养老收入结构为例,即便养老水平提高了,但如果养老保障资金来源单一,其实还是不稳定的。好的养老保障结构应当是多元化的,这就是所谓多层次和多支柱的涵义,即在养老支出结构中,除了政府举办的第一支柱养老金制度支出有所提高外,企业举办的第二支柱、个人参加的第三支柱的支出都应有所提高,真正形成退休收入来源多元化格局。这样,养老保障的深度和密度都会提高,养老保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都会更强。
此外,我国还没有建立来自财政转移支付的养老金制度,这被广泛称为“零支柱”。同时,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建立了高龄补贴,但还未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基本统一的制度网络。这在进入高收入阶段后,也是需要考虑的。
需要注意的是,高收入国家不等于发达国家。我国2024年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后,也只能算刚刚变成“小土豪”,此时千万不能自满,还必须加强养老制度的设计、养老结构的优化、养老服务的提升等,而更深层的是推进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哪种模式会成为主流?
解放新论:新形势下,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哪种养老模式会成为主流?现在争议较大的以房养老,会不会被更多人接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