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方式是通过基金的方式。保险不直接投入养老产业项目中,而是通过投资母基金或者专门设立的基金,基金再通过一揽子的打包计划和市场化的运作(实现收益)。这是间接的方法,但也是保险资金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专业机构来推进养老产业的发展,实现投资保值增值。
对于保险资金来说,这三个渠道哪个更适合?怎样评估各自的优劣?
杨超:最简单的、基本能够确保安全的、操作起来简便的就是债权计划。例如设立一个8年或10年期的债权计划,专门用于保障房建设或是养老产业建设,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回报率,再加上合格机构进行担保,基本上就可以进行了,操作简便,风险可控,运作最快,但收益是固定的。
股权投资的收益波动比较大,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公司内部,都对于股权投资的管控比较严格,对项目的要求也比较高。公司内部会对股权投资的方案设计、投资比例、股权的价格评估、项目的增值,包括未来的管理运作等都会高度关注,因为这里面有风险。
你给养老产业算过账了,那么给中国人寿投身养老产业算过账吗?养老产业的盈利模式应该怎样?
杨超:作为投资人我们要探讨一个比较可行、可操作的盈利模式,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养老社区主业上都是比较难有很高的利润的,还是要增加附加值。例如在养老社区附近开发一些别墅区或者其他居住项目,有条件的老人的子女可以周末来这里居住,一方面探望老人,一方面可以休闲度假。
但是作为保险资金来讲,我们还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所以我强调了我们首先要为我们的现存客户进行服务,在他年轻的时候,通过买企业年金和养老保险以及附加的补充养老保险,等到他退休以后就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因为他已经在退休前已经储备了退休后要用的钱,已经用于养老的消费。
现在还有一种方式,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就是把老人的资产,例如房屋,用房产向银行或者保险公司进行抵押,来满足之后的养老消费。这个在国外比较流行,我们也要慢慢地推行。
保障房“阳光化”
保障房建设也好,养老产业建设也好,都涉及到敏感的土地问题,建议各级政府出台有关方案支持养老产业。
刚好提到了保障房,这在提案中也有提及,应该也是保险资金非常看好的投资领域,但有机构测算称,保障房的投资回报率只有3%,有些已经投入到经济适用房的企业甚至大叫“亏损”。
据了解,不少银行对此仍持观望态度,对此你怎么评估?
杨超:保障房还没有进入到实质性的操作阶段,还不能具体说收益率是百分之几。但我们借鉴香港和新加坡的经验来看,所谓保障性住房,就是指公租房、廉租房、限价房等等,这些领域的准入标准、退出机制等等,他们(香港和新加坡)在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