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传统型养老险 | 分红型养老险 | 万能型养老险 | 投连险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养老险频道 > 深度评论 > 正文
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不能降低福利水平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如今,社会大众对养老意识的普遍淡薄,有些自恃有社保养老而拒绝其它养老规划。其实仅靠社保是远远无法满足未来的养老品质的。专家表示,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不能降低福利水平。

  这部分欠账和亏空的弥补,只能算在财政头上。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财政先补充企业养老保险的欠账,解决个人账户的空转,现在正在上班的人远多于退休的,空转能暂时遮掩得住,随着出生高峰期的人退休,问题滚雪球似的,将越来越严重,后果殊难料想。而且,社保资金已经积累了大量资金,号称保值增值能力很强,在股市上表现就很抢眼,补充养老保险金,完全有可能。

  所以,一些专家要反问,凭什么要降低事业单位的养老水平,跟低水平的企业看齐,为什么不能反过来,要企业按规矩办事,把养老金提高到事业单位的水平呢?让几千万人福利下降的改革,能叫真正的改革么?经济增长的目的不是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么?

  改革是必要的,但是,养老保险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改革的切入点,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包括9亿多农民的养老保险体系。这个任务属于中央财政,中央财政的养老保险,要保证所有人享受同等的基本养老保险。区分企业、机关和失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不公平的。养老是个公平的底线,不管你原来的工作待遇如何,最后要获得同样的基本养老保险。在社保制度成熟国家,这是靠征收统一的社会保障税解决的,相当于我国企业和个人交纳的费用。既然大家都是纳税人,为什么不能享有同等的养老待遇?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也许动机关的奶酪难度太大,而拿自己开刀也很不习惯,所以,就从事业单位着手,毕竟,它不是正儿八经的机关,虽则人多,但是势并不众,阻力小,除了广东的一些大学教授嚷着要提前退休,不见有什么大动静。

  其实,既解决财政压力,又解决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的办法很简单。第一,压缩诸如“三公”之类的开支,可以省出几千亿;第二,把没有政府职能但享受财政拨款的单位,比如各种学会、协会、招待所、文体部门、文化出版、机关高校的后勤部门等,它们不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应该也可以完全市场化,财政的这一大笔冤枉钱,也可以用于养老保险等社保支出。

  改革三十年,很多政策开始出现边际效用递减效应,养老保险改革的困境表明,某些制度性歧视,已经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克服时艰,信心最重要,而唯有公平才能提供持久的信心。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