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传统型养老险 | 分红型养老险 | 万能型养老险 | 投连险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养老险频道 > 深度评论 > 正文
专家:以房养老如何步入现实?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用现在创造的财富为自己的未来、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进行规划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果“以房养老”,是否行得通呢?

  试水产品处境尴尬

  事实上,仅仅10年的贷款期限和“55岁以上”、“至少拥有两套房子”、“按月向银行偿还利息或部分本金”等规定,令这项业务变得有些尴尬。

  从经济能力角度来讲,倘若申请人名下已有两套房子,说明他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下,似乎没有道理不花自己的钱而去申请养老贷款。即使是除了两套房外别无所有,也完全可以变卖其中的一套房子用于养老,无需辗转与金融机构打交道。

  从贷款年限角度来看,倘若申请人55岁时便成功申请到了养老贷款,10年之后,65岁的老人将面临要么一次性偿还剩余本金,要么对房屋进行处置的艰难选择。根据统计,我国居民平均寿命为71岁。这意味着从65岁直至去世,老人的养老问题将可能成为另一个难题。

  实操层面限制重重

  不少业内专家直言,“以房养老”对于解决社会难题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却面临着不少难题。

  首先是房屋产权的问题。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现有的制度下房屋产权为70年,《物权法》中对于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期期满后的情况,只以“自动续期”四个字表述,而对于续期时限、续期费用和如何续期等具体问题却未提及。没有法律政策作为依据,不少存有“以房养老”构想的金融机构和个人为此望而却步。事实上,这也是“以房养老”屡遭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盈利问题。金融机构毕竟不是慈善机构,在推出“以房养老”业务时也将不可避免地考虑到收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业内人士对于短期内的楼市走势尚且无法完全看清,几十年后的情形更加难以明朗。产权风险和房屋贬值风险催化了金融机构和个人患得患失的心理,增加了以房养老的难度。

  传统观念难以逾越

  在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天经地义,“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女耕”的想法更加根深蒂固。对于中国的老年人来说,一辈子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大半投在了房产上,“以房养老”虽然能够为他们提供养老贷款,但是房产最终将被金融机构收回而不能留给子女,同时还要在养老院颐养天年,不能享受儿孙满堂、子女绕膝的快乐,这令他们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在采访中甚至有人提出,“与其为了花养老贷款而让银行拿走自己的房子,倒不如干脆趁早卖掉房子,花自己的钱。”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