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日益增多的老年人不应该被看作是社会的负担。老年人本身也是很重要的资源,老年人可以参与很多非经济形式的团工作,比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在家庭中照顾小孩儿等等。随着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的提高,今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都会“老有所为”。所以,整个社会需要转变观念,尊重、重视老年人的价值。
养老模式中的多方角色
《21世纪》:近年来,居家养老成为政府主推的养老模式,推行的主要考虑有哪些?政府、养老机构和家庭在老龄化社会中如何分工协作?
郭平:在目前阶段,政府对养老服务大包大揽是不可行的,一方面是财政负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效率也不高。基于这些考虑,现在政府提倡居家养老——以家庭和社区服务为基本依托的养老模式。
同时,政府也需要引导社会投资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推进市场资源配置要素向养老服务领域倾斜。现在一些民营养老机构,面临资金、准入、专业服务性等各方面的制约,经营较为困难,政府应给予一些优惠政策进行扶植。政府要尽快制定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对社会化养老机构进行评估监管。
杜鹏:从政府监管的角度,应在所有养老机构里面建立老年人登记制度,包括入住老年人的个人信息、身体状况、需要护理的等级、收费情况等等。建立一个联网的数据库,由政府部门监管。同时,入住老人可以对所在的养老机构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向社会发布。这样的数据库既可以规范服务,又加强了政府的监管,还能促进民营养老机构提高服务质量。目前公立的养老机构有政府的支持、资助,收费也相对低廉,经常一床难求。而民营养老机构的经营成本高、收费高、服务良莠不齐。有了这样的数据库,政府在鼓励扶持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根据各个机构收纳的老人数量、护理等级等对其进行资助,而不以公立、私立为分水岭。有了这样的体系,民间资本对养老事业的参与积极性也会提高。
《21世纪》:目前近一半的人口都居住在城市,农村空巢老人、随子女进入城市的农村老人,他们的养老、医疗等问题如何解决?
杜鹏:农村面临的老龄问题比城市更严重。年轻人向城市迁移之后,老年人成为农村生产和生活的主体。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农村老年人面临的公共服务的不足比城市严重。城市的社区服务目前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年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都能够比较方便地获得。但在农村,即便子女给老人寄回钱来,雇佣保姆、就餐、看病等方面都和城市有较大差距。所以应该将城市发展成熟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地推广到农村,加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功能,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