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近日刊文称,京、沪、广等一线城市居民若2027年退休,预备1000万元养老也怕不够。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看似荒唐的结论,最终演变成中国经济政策的一次讨论:“千万养老”一说的实质是什么?不少专家认为,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也许是破解“千万养老”困局的一剂良药。
不必为“1000万”恐慌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陆铭认为,钟伟的“1000万”之说不够严谨。养老成本究竟几何,应由收入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共同决定,且其中不可预测的因素很多,“最终这个数字可能被大大高估了。”
陆铭说,没必要对未来养老问题感到恐慌,因为预测一国的通胀率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何况任何政府都会竭力将本国通胀率遏制在可控范围内,并维持年轻人收入水平和老年人养老成本的代际平衡。
至于钟伟关注的“货币供应量增大”,的确会推动物价上涨。但一般说来,如果适度的通货膨胀能够保障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物价就不会成为白领们的“心头痛”―――最终可进入一个高货币供应―高收入―高消费的时代。
分配不均或将加剧购买力不足
不过,令经济学者担心的是,“高货币供应―高收入―高消费”的流程有可能被“高通胀、低增长”的局面卡住。陆铭指出,卡壳的关键在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假如包括白领阶层在内的大部分社会普通民众没能享受到政府多印钱带来的收益,货币加速贬值,而收入未能同步跟上,那么千万人民币养不起老不是没有可能。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