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传统型养老险 | 分红型养老险 | 万能型养老险 | 投连险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养老险频道 > 深度评论 > 正文
养老险将成保险业新蓝海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由于老龄人口的增多,养老市场需求带动了养老产业的兴起,养老保险成为人们购买的重点,这对于保险行业来说,无疑是个非常良好的信号,它意味着养老险将成为保险行业的新蓝海和增长点。
  从保值增值来看,没有从储蓄型养老转为投资型养老,这是没有充分应用复利增值的效益。我这里举一个例子,美国一个储户从25岁开始交费,将他的收入4%交入养老金账户中,65岁退休,领取到90岁,年投资收益率按7.5%计算,他所有的养老金中10%来自交费,30%来自于他退休前的保值增值,60%是他退休以后领取到90岁的时候保值增值,这是136法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发达国家先进制度的过程,养老一定要变成投资性养老,养老资金一定要从储蓄资金中强制分离出来,这需要国家建立制度来保证。就像刚才谈到复利前提,一定是账户锁定,不能打开和提取,每月必须缴费,才能成为第八大理论奇迹,通过福利政策。像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和香港的强积金制度都是学习西方制度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很可怜,养老资金放在银行中,一方面享受不到复利增值的好处,这是人性的弱点,买房买车、孩子读书都要取钱。很少能够把储蓄资金做到60岁才去领取的。另外一方面是被动承受着通胀损失。所以,我们看一下整个第一支柱,严峻的财务收支平衡问题被扩面,逐年增加的财政转移支付所缓和,但所有财务风险都打包推向了未来,制度存在持续性危机,严峻的老龄化成本将逐渐货币化,巨大的隐性成本将逐渐显性化,另一方面,专家预测社保结余资金10年因通胀损失达到了6000多亿。

  第二支柱,虽然6年发展比较迅速,增速比较高,但是大家看到更多的资金来源,其实是来源于补充养老的资金的转移,有商业保险,也有人寿部门行业社保专制所转移的,所以这存在着存量转移,并不是像这个曲线那样符合增长率那么高。其次是政策的影响,税优是企业年金的生命线,大家看到了,为什么有这么一个波动,主要是因为增长率曲线因为2008年财政部企业司出了34号文,把人社保11号24号令中的8.33%的税优拦腰一刀变成4%,带来的下跌。同时在公关以后,财政部税政司出台27号文,把税优提高又带来的这样一个提升,这是和政策完全相关联。

  第二支柱发展置换的原因分析,大家看到了,主要是制度缺陷问题。第一支柱一定是目前基本社保缴费比例的4-5倍,整个挤占了企业年金的市场空间。从税收优惠来看,5%不够,而且这是单位缴费这块,个人税优这块没有。

  第三支柱没有专门的制度设计,我们说到的是“三无”。当然我们现在还有一个利好消息,个人税延型的养老今年可能在上海落地。另外养老资金和银行储蓄资金没有分开,制度设计上仍然是储蓄型养老,非投资型养老。

  从各个支柱未来改革方向来预判,中国还是要大力发展二三支柱,避免“一柱难支”;社保结余基金要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未来的税优模式还要进一步的改革;通过上海税延政策年底的落地,我们希望它成为先驱而不是先烈,在全国能够推广。

  整个市场容量预判,请大家记住这几个数字:一是基本养老结余入市8.2万亿,通过个人税优我们预测在上海能达(002583,股吧)到150亿;二是除养老之外的四险,民生保障型资金还能达到3万亿。

  二、健康险领域

  从健康保险来看,随着居民财富的持续增加和健康险管理意识不断增强,我国健康险管理需求逐渐增大,受多种因素影响,商业健康保险的规模与可挖掘的潜力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没有真正发挥出社会的功能。

  今年8月份,国家6部委大家看到了,联合推出了关于还是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已经释放了很积极的信息,提倡商业化的运作,保本微利原则。但是,也带来一些问题,大家也看到,目前我们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着一些像一人看病、全家吃药,包括与医院的合作缺乏对疾病发病率和病患信息的足够数据,缺乏产品的研发、精算、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监管限制比较多,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未来健康险的发展对策我认为还是一个体制变革,争取做到政府、企业、百姓三赢。

  以大病医保制度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博弈论中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博弈模型,模型博弈的结果要么双赢要么双输,关键取决于政府体制的建设,保险公司处在被动等待的结果,如果双赢社会结果是三赢,如果双输社会结果是三输。所以,希望政府能够明确赔付底线和机制,全面推开这项工作。具体还是允许开发分红健康险产品等,加强消费者购买健康保的积极性,虽然同为保险行业,但是健康险的保险差别还是非常大的,建议保险公司引进国外优秀的人才,同时对一些法规制度限制还有一些突破。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