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支柱,虽然6年发展比较迅速,增速比较高,但是大家看到更多的资金来源,其实是来源于补充养老的资金的转移,有商业保险,也有人寿部门行业社保专制所转移的,所以这存在着存量转移,并不是像这个曲线那样符合增长率那么高。其次是政策的影响,税优是企业年金的生命线,大家看到了,为什么有这么一个波动,主要是因为增长率曲线因为2008年财政部企业司出了34号文,把人社保11号24号令中的8.33%的税优拦腰一刀变成4%,带来的下跌。同时在公关以后,财政部税政司出台27号文,把税优提高又带来的这样一个提升,这是和政策完全相关联。
第二支柱发展置换的原因分析,大家看到了,主要是制度缺陷问题。第一支柱一定是目前基本社保缴费比例的4-5倍,整个挤占了企业年金的市场空间。从税收优惠来看,5%不够,而且这是单位缴费这块,个人税优这块没有。
第三支柱没有专门的制度设计,我们说到的是“三无”。当然我们现在还有一个利好消息,个人税延型的养老今年可能在上海落地。另外养老资金和银行储蓄资金没有分开,制度设计上仍然是储蓄型养老,非投资型养老。
从各个支柱未来改革方向来预判,中国还是要大力发展二三支柱,避免“一柱难支”;社保结余基金要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未来的税优模式还要进一步的改革;通过上海税延政策年底的落地,我们希望它成为先驱而不是先烈,在全国能够推广。
整个市场容量预判,请大家记住这几个数字:一是基本养老结余入市8.2万亿,通过个人税优我们预测在上海能达(002583,股吧)到150亿;二是除养老之外的四险,民生保障型资金还能达到3万亿。
二、健康险领域
从健康保险来看,随着居民财富的持续增加和健康险管理意识不断增强,我国健康险管理需求逐渐增大,受多种因素影响,商业健康保险的规模与可挖掘的潜力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没有真正发挥出社会的功能。
今年8月份,国家6部委大家看到了,联合推出了关于还是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已经释放了很积极的信息,提倡商业化的运作,保本微利原则。但是,也带来一些问题,大家也看到,目前我们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着一些像一人看病、全家吃药,包括与医院的合作缺乏对疾病发病率和病患信息的足够数据,缺乏产品的研发、精算、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监管限制比较多,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未来健康险的发展对策我认为还是一个体制变革,争取做到政府、企业、百姓三赢。
以大病医保制度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博弈论中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博弈模型,模型博弈的结果要么双赢要么双输,关键取决于政府体制的建设,保险公司处在被动等待的结果,如果双赢社会结果是三赢,如果双输社会结果是三输。所以,希望政府能够明确赔付底线和机制,全面推开这项工作。具体还是允许开发分红健康险产品等,加强消费者购买健康保的积极性,虽然同为保险行业,但是健康险的保险差别还是非常大的,建议保险公司引进国外优秀的人才,同时对一些法规制度限制还有一些突破。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