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养老改革进展缓慢
统计公报还称,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5个省市开展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记者查阅了2008年以来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公报,除了2008年表述为“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5个省市开展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准备工作”外,其他四年所用的表述均为“稳步推进”。
然而,从各地反映的信息来看,这项改革进展相当缓慢且阻力巨大。5月24日,《人民日报》也刊发深度报道谈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受阻的根源。
2008年,国务院发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2009年1月,国务院要求5个试点省份正式启动此项改革,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制度衔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企业基本一致。
一位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大家普遍认为这项改革进行不下去是因为利益人的阻拦,面对可以预知的退休待遇下降,这些人反对也是理性的选择。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各级财政是否已经做好了为改革买单的准备。
“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雇主都是各级财政,一旦进行改革,谁来为他们付保费。如果像企业职工一样从工资单切出一部分,就会破坏事业单位收入体系的平衡,难度很大,若是让财政额外拿钱来做,各级财政是否有这个意愿是个问题。”这位人士说。
《人民日报》上述报道援引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指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要实现从“退休养老制度”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变,必然需要一定的“变轨”成本,包括促使参与者接受的额外补偿及制度设计运行的成本等。改革成本的支付主要靠财政资金。
李珍则认为,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曲线,很多体制内的事业单位职工实际上拿的是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工资,如果政策制定考虑不到这些因素,那在实际中就会很难推进,事业单位保险制度改革需要重新进行制度设计。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