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作品《红色的天空》讲述的是一群老人在老人院的生活。随着养老社区概念在国内的引进,业界对于养老产业的当下和未来发展,也在进行着深入的探索。在日前召开的“养老社区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海内外的学界、政府、企业界的人士发出的声音则显示:刚刚在国内起步的养老社区,还有相当长的艰巨之路要走。
高门槛:中产阶层
一提起养老机构,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群孤寡老人寄居的养老院。然而,当泰康人寿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2009年赴美考察当地的养老社区时,让其耳目一新,最初打算建成社会福利概念的如家式养老社区,也随之改变思路。
美国的这种养老社区大门,并非向普罗大众敞开。其不菲的会员费和每月约2100美元的服务费,足以让普通工薪阶层望而长叹。拟建中的泰康养老社区,亦将向入住老人收取会费和月服务费。
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曲晓辉认为,养老社区要想成功,必然是以中产阶层为主要客源。国内日益崛起的中产阶层,将为养老社区累积日益壮大的客源,反哺养老社区。
上海市崇明县副县长朱建江介绍说,养老社区与养老院的区别在于,养老社区具备服务和居住的双重功能,居住群体对于服务有较高的要求。“养老社区不同于普通的建筑概念,是适老性居住环境和服务环境的统一,是居住、服务和保障三方面的革命。”朱建江表示。
陈东升则建议,政府应为服务人员培训、护理人员资格认证及风险管理等一系列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同时应及时引入长期护理险制度,加快养老保险制度创新,为养老服务产业升级提供空间。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