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降低个人负担、分散社会成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戴仲川代表认为,关键是要打破地方利益的局限,实现养老保险“异地漫游”和“全国统筹”,对社保费应采取有力手段强化征收。“只有统一使用资源,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
二、现代化:能否不落下2.16亿老年人?
“在某种程度上,很多老人被现代化丢下了,农村老年人面临的‘现代化困局’尤为明显。”全国人大代表潘雪红说,电脑不敢开,网络不会用,短信不会发,取款机不敢使……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原本慢生活节奏的老年群体日益被边缘化。
与此相对的是,我国“人口红利”渐近“关窗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推算,到2015年“关窗期”就将到来,离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时代结束都为期不远了,“用工荒”已是征兆之一。
老年人口剧增,青壮年人口大幅下降,怎样使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再保持强劲动力?多位代表委员认为,在制定社会发展规划时,不能仅把2亿老年人当做服务对象,更作为一支建设力量来对待。
去年7月,欧盟委员会推动其养老体系改革的指向之一是:延长退休年龄。而在我国,对这一问题尚存在分歧。
“弹性退休制,可能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郑功成认为,在保证“老有所养”的前提下,对一部分确实有技能、有能力的老年人,应该给他们创造更多的空间,发挥他们的潜能。
“即使按时退休,老年人仍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发挥余热,为社会贡献力量,缓解国家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短缺问题。”潘雪红代表说,“毕竟现在人们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好,应当向老人群体普及现代科技知识,消除他们的‘科技恐惧症’。”
“老年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戴仲川代表从另一个角度指出,“现在有些社区把老人组织起来,让比较健康的照顾比较不便的老年人。政府、社区可以建立促进老人发挥作用的平台和联动机制。”
三、老年服务:“夕阳人群”能否催生“朝阳产业”?
“传统看待老年人的观点应当被颠覆:老年人不只是被赡养者,他们还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创造者。”郑功成代表说。
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认为,老龄化即是挑战也是一次新的机遇。老年服务业本身即可成为一个巨大产业,拉动一块相当可观的内需。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