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前,我国将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保障的全覆盖。然而,随着“新农保”试点的开展,一些实际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今冬,本报记者深入江苏宜兴进行了调查
农村走向老龄化,政府自办“新农保”效率堪忧
白墙青瓦,家家门前晒着碧绿的青菜,在冬天的暖阳下,这个整洁的江南村庄江苏省宜兴市张阳村,有种别样的宁静适意。
65岁的村民杨岳军,一边热情地招呼记者喝茶,一边展示他的“养老保险存折”。“6年前市里搞"新农保",我正好59岁,只交了1年的钱,第二年就开始领养老金了,国家给的钱一年比一年多。”
杨岳军是宜兴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受益者。2005年,宜兴市在国内率先试点“新农保”政策:养老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部分构成。经过几次调整,目前农民年缴费标准从100元至1000元分为六个档次,可自主选择,缴费越多,政府补贴标准越高。农村男性已年满60周岁、女性已年满55周岁者不用缴费,即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据统计,截至2009年末,宜兴“新农保”的参保人数已达39。5万人,参保覆盖率达95。1%,19。9万名老年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
“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以无锡市为例,460万人口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高达19%,将近80万人。”无锡市副市长王国中认为,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青壮劳力大量涌向城镇,土地对农村家庭的保障功能也明显弱化,“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尽快建立起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适合新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
宜兴乃鱼米之乡,杨岳军家有茶园、竹林,年收入超过10万元,政府发的“养老金”不算大收入。但对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一些农民而言,这笔钱往往意味着基本的生活保障,尽快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意义重大。
建立起覆盖农村几亿适龄农民的养老保险体系,难题之一就是政府的经办力量明显不足目前“新农保”业务主要由县、乡(镇)和行政村三级经办,根据有关部门调研,受访的2209个县、近3万个乡镇中,平均1名工作人员要管理1万至2万名农民的参保、领取和退保业务,有时连基本的保费收付都难以保证,更无暇顾及摸底调查、政策讲解、保单服务等事项,而参保信息收集分析、向乡村延伸网络平台等工作,仅凭目前的人力、技术条件,也较难实现。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