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养老问题不仅要从社会保障层面、硬件设施层面加大力度,同时也要注意从精神层面、人间关爱层面下功夫。
◆怎样让我们的老年人也以“积极老龄化”的心态欢度晚年,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实践还任重道远。
◆主持人:解放日报记者 支玲琳
◆嘉宾:桂世勋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终身教授)
支玲琳:老龄化是“十二五”期间上海将面临的突出问题。不仅户籍人口中,每四人就有一个60岁及以上的老人,而且随着高龄老人和纯老家庭数量的急剧增加,无论家庭还是社会的照料压力都将日益凸显。
最近,在上海一些老龄化程度高的老社区,出现了居民自发凑份子成立“楼道基金”,为一栋楼里的老人们送关爱、提供各种志愿服务的新鲜事。对社区居民们的这种主动行为,您怎么看?
桂世勋:“楼道基金”兼具应急性的经济帮困和服务性功能,实际上这是一种群众间的邻里互助形式。在市场经济涤荡多年的当下社会,应当充分肯定。作为社会保障的一种补充形式,对居家养老也确有帮助。
但开展这种互助需要具备基本条件:首先,邻里之间要非常熟悉友好,彼此信得过;其次,管理一定要公正透明规范,包括“基金”如何筹集、由谁管、怎么管、怎样使用、怎样保值增值。只有这样,才具有可持续性并可作为经验推广开来。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和全国老龄办倡议要建立 “老年宜居社区”(香港称“长者友善社区”)。营造一个对长者友善的社区氛围,对于老年人继续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独立生活和接受照料、减少机构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看到“楼道基金”这个案例,实际上是以楼道为单位,在更小的范围内对构建长者友善社区进行实践创新。其经验值得我们继续跟踪、总结,帮它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就像居委会改选一样,未来“楼道基金”有可能成为居民约定俗成的一种最基层的自治互助组织,在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