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大幕已经拉开,和往年相比,因部分地区遭遇暴雪、冻雨等恶劣天气,今年大量旅客转向了铁路出行。
“一票难求”,依然是历年中国“春运”的真实写照。于是,2011年的“春运”交通线上,除航空、铁路交通线外,更多的返乡人群不得不选择天气、路况相对糟糕的公路交通线:在加紧运力输送年货的货运车流中,夹杂着形形色色的返乡车流,有自驾车一族,租车一族,还有“拼车”一族,既有正规运营的交通工具,也有交管部门严打的“黑车”。
令人关注的是,多地还出现了集中出行、“全副武装”的摩托车返乡大军:棉衣、护膝、雨衣、棉毯、手套……成为2011年“春运”交通线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春运”交通线的日趋紧张,让人们感受到返乡人流的归心似箭,感受到交通运力的捉襟见肘,更平添了“春运”期间意外风险同步攀升的隐忧。
在线销售的保险产品,从意外险到旅游险,从家庭险到责任险,以风险保障型居多;截至1月末促销的产品,20元的价格,最高保额可达100万元!保险期限长达一个月,涵盖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可谓质优价低。
但是,有多少农民工会选择上网投保的方式呢?
浩浩荡荡、义无反顾的返乡人流,大部分仍然选择价格低廉的铁路出行,一旦发生交通意外,承担旅客运输任务的铁路部门,同时承担了旅客意外伤害的强制保险赔偿责任,旅客之保费,包括于票价之内,一律按基本票价的2%收取;不论座席、等次、全票、半票或免票,每名旅客人身伤亡的赔偿责任限额定为4万元。
相比之下,诸多商业意外险中的火车意外身故赔偿额,为20万元或者更高。但商业意外险的消费,毕竟属于个人行为。虽然明明知道“春运”的市场很庞大,特别是农民工群体,不乏保险意识越来越强的新生代人群,要开发这一市场,保险商们依旧觉得“无能为力”,除了“春运”人流太过分散的原因之外,更关键的是,没有建立一支“有针对性的销售渠道”。
每年承载“春运”最大客流量的铁路部门,一直沿用着“自保型保险”的做法,既禁止保险公司随火车票“搭售”意外险,也不允许保险公司在车站设点零售意外险,铁路部门既是铁路旅客的承运人,也是保险赔偿者。即使在火车票的各个代售点,也未必有方便可及的意外险销售网点。
相比之下,旅游意外险、航空意外险的销售渠道相对稳固。为招揽顾客,各大旅行社针对春节旅游市场往往推出各种优惠活动,除价格优惠的促销手段外,甚至打出全程免费赠送旅游意外险的招牌。
选择航空出行的消费群体,是谓保险的高端市场。即使乘客在预定机票时没有购买意外险,在办理完登机手续之后,也可在舒适的候机大厅内为自己从容选购一份意外险,投保十分方便。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